原标题:大企业进驻,特色产业导入,村民参与共建共享,村委会发挥基层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三亚的思与行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下,三亚市天涯区文门村焕然一新。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三亚市海棠区青塘村主打亲子游,已成为孩子们嬉戏的天堂。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俯瞰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十镇百村”工程
三亚今年提出推进“十镇百村”工程
明确加快建设10个特色产业小镇及100个美丽乡村目标
推动特色产业小镇、美丽乡村的产业发展全面提速,补齐“五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短板,着力规划一批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美丽项目,促进农旅结合,深化产城融合,形成并壮大一批优势资源产业,全面加强三亚经济活力、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十镇”
海棠水稻公园小镇
林旺旅游服务小镇
青田黎苗风情小镇
龙海创客小镇
龙江手工创艺小镇
兰花风情小镇
小鱼温泉小镇
亚龙湾玫瑰风情小镇
马岭风情小镇
半岭温泉养生小镇
“百村”
打造覆盖全市、各区的百个美丽乡村
尊重现有村庄格局
不搞大拆大建,就地改造提升村庄
坚持市场主导,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运营管理、开发市场
政府支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今年“五一”期间,返乡的村民面对焕然一新的村庄忍不住惊叹:“这还是我从小到大所生活的那个青塘村吗?”
用上海友臻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的话来说,两年前,三亚市海棠区的青塘村还是个“小猪满地跑”的落后脏乱村。如今,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力推动下,陈东看准乡村游、亲子游市场,抓住机遇,参与到青塘村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运营中。短短几年,昔日破旧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依山傍水的亲子游乐园,一到周末便游人如潮。
“村里环境变好了,游客多了,家里的鸡鸭和水果也卖得快!”与陈东一样,青塘村村民周明史也尝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甜头。
农村变景区,农田变景点,农民变导游,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是我省“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工程大步迈进的一个缩影。
但难题也随之而来:大企业、大项目入驻,传统村落该如何应对环境大变革的冲击?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美丽乡村如何保有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乡村的主人——农民又该如何适应突如其来的角色转换?
今年,三亚提出建设百个美丽乡村目标,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通过引入优质社会投资、发动村民共建共享等方式,以期破解“美丽难题”,探索出一条可借鉴的发展之路。
A
发展不能让城市“唱独角戏”
面对村内多年难治的臭水塘,三亚市崖州区雅安村村民刘色命曾一度没明白:在享有盛誉的度假胜地三亚,本应处处皆美景,可部分农村内却常见污水横流、垃圾满地。
刘色命的疑惑,正是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中的一大痛点。近年来,三亚着力打造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重新梳理产业格局,兴建一批高水准的旅游、医疗等项目,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并借力“双修”“创文巩卫”等行动深拓城市内涵,城区环境不断向好,三亚河畔白鹭翩飞、水清鱼跃成为常态化景观。
然而,与美丽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中村“野蛮生长”的违建、村野田林间的沉积垃圾以及乱排乱放的农村污水……城与村的矛盾景象,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的一个突出表现。
“三亚的发展重点不仅在城,还有村,城市与农村是不可或缺的‘两条腿’。”三亚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加快城镇化和缩小城乡差距,对于三亚来说尤为关键。
与此同时,植根于大地大山间的农民还面临着另一发展之惑。“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谋生活,单一的农村产业怎能有发展动力?”三亚市崖州区抱古村村民高真康感慨道。尽管坐拥好山好水,由于此前缺技术、资金,无特色产业,抱古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
乡貌破坏、人才流失、产业缺乏,城乡发展失衡等现象并非个例。不过,一组数据或许能为农村破题指明出路。今年4月,全国休闲农业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正成为资本关注的新热点。
“三亚农村生态资源禀赋一流,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无限潜力。”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认为,发展不能让城市“唱独角戏”,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必须统筹城乡资源,以共享共建理念协同并进,打造乡村度假等旅游产品。
B
美丽乡村建设要让村民共建共享
美丽乡村的主体是农民
5月鹿城,暖阳普照,鸟语花香,正如三亚市天涯区文门村村民周桂荣的明媚心情。随着“千年古寨”文门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该村凭借独有的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等资源,吸引着不少市民游客前来踏访古迹遗珠,感受村落风光。
“家里的农家乐已整修好,就等着开业啦!”看到村里可喜的变化,周桂荣积极张罗起农家乐项目,期待驶上“农旅融合”的快车道。
从农民变老板,周桂荣的角色转换,源于今年三亚大力推进的百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这项全面铺开的“美丽工程”,为藏于深山中的农村接轨全域旅游带来契机,更为像周桂荣一样苦于无出路的广大农民提供了难得机遇。
看到诸多大企业、大项目在三亚农村“遍地开花”,周桂荣亦在思考:“这么好的发展契机,我们农民难道只能卖卖土特产吗?”
“美丽乡村的主体一定是农民,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王健生说,优质的旅游企业入驻乡村,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质的飞跃,但若没有村民的深度参与,即便有好的发展规划也将与当地发展脱节。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亚格外强调村民的共建共享,助力村民深层次地参与。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严朝君表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三亚要加快推动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村民参与并受益增收,充分调动起老百姓的积极性。
“村民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在陈东的打造下,昔日破败的青塘村变成孩子们嬉戏的天堂,定向寻宝、丛林穿越、真人CS等寓教于乐的项目令人应接不暇。
“‘五一’小长假期间,吸引了上千名游客,现在想与我们合作的教育机构、素质拓展企业不下十家。”青塘村发展亲子游,陈东看到无限潜力。
但陈东也有苦恼,青塘村是一个目前仅有12户人家驻守的小村,长期以种地为生的村民思想保守,面对村里的大变样,一时间还没有办法完全接受。“一开始许多农民不能理解在村内大修大整到底有何用,公司想租用农民房屋、院落发展旅游产业也遇到诸多阻力。”
与陈东一样有“美丽烦恼”的,还有三亚市天涯区文门村“第一书记”陈昱里,“美丽乡村建设将会改变一些村民世代延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许多村民还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碰撞已成必然。对此,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唐晓云表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往往带来乡村环境与文化的大变化,乡村社会更需要自然的渐变与柔性的变革,投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农村自然和文化生态的负面影响。
同时,亦有人提出疑问,乡村旅游业的加速发展,是否会加重农村的负担?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承载力不足等是美丽乡村建设初期普遍面临的难题。”王健生说,面对有限的资源,亟待打破固有观念,不能照搬模式。对于三亚来说,除了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应联动已有的旅游资源实现全域发展,将乡村度假打造成互补型旅游产品。
C
三亚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三亚明确提出建设百个美丽乡村目标,依托生态农业、四季果园、民俗人文等特色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鼓励大型企业参与,打造农旅融合示范点,带动乡村旅游全域发展,以期探索出一条造福美丽村落、惠及一方百姓的发展之路。
乡景美起来
傍晚时分,成群鸭鹅在田间自在觅食,美人蕉、睡莲等水生植物舒展花叶,不少周边居民、村民在乡间田埂上散步休憩……眼前的悠然景象,是三亚市崖州区雅安村的一隅常态。
“如果不是本地人,谁能知道这里以前是一个臭水塘呢?”从垃圾丛生、污水横流的臭水塘,变成宜游宜赏的美丽湿地,刘色命见证着改变。
这一切,得益于三亚创新农村污水处理模式,通过人工湿地和氧化塘污水处理技术,治理农村恶臭水体,解决乡村污染难题。
“保护环境、治理污水一举多得,此举既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也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良好的景观基础,提升观赏价值及生态协调性。”三亚市崖州区雅安村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创新性开发自然,确保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是美丽乡村建设当中三亚决策者的重要考量。“今年内,三亚将启动491个自然村的污水治理工程,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严朝君表示。
如今,通过深挖自然资源、治理农村污染,三亚乡村旅游释放出新生机:后靠村兴办乡村采摘节引客感受苗寨风情;抱龙村8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成为绿色名片;青塘村建立污水生态滤床,打造集林地、田地、池塘等多种生态资源于一体的美丽景观。
产业活起来
今年4月,三亚市天涯区人民政府与华侨城(海南)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天涯小镇和文门村全域旅游战略合作意向书,通过大型企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艺术产业小镇和历史名村。
丰富的生态资源是三亚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如何实现“1+1>2”的效果?近年来,三亚通过积极引入优质企业,注入产业活力,充分调动资源,探索出符合三亚发展的全新模式。
“要把乡村作为全域旅游的基础,但是绝不意味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一定是形成乡村的分工体系,然后形成市场体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魏小安说。
今年“五一”期间,三亚中廖村、青塘村开园,两座村落均在优质企业的科学规划与建设运营下焕然一新,为市民游客呈上了一份社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成绩单。
“游客多了,环境更好了,家门口摆摊卖自家特产就能挣钱,房屋出租也有收入。”家乡新变化,令中廖村村民陈惠珠喜上眉梢。
中廖村的可喜之变,在该村的运营企业华侨城(海南)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国旺看来,更多是产业导入后的“化学反应”。“中廖村升级改造计划目前已投资1000万元,建成阿爸茶社、花瓣咖啡厅等9个旅游项目,‘五一’试营业期间共接待1万余名游客。”曹国旺说。
青塘村同样表现不俗。其运营方上海友臻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挖掘儿童市场方面有丰富经验,亲子游新业态一炮打响。
“三亚吸引有实力企业参与建设运营,调动村民积极性,共同发力产业导入,打造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思路。”陈东说。
名企助力,资源整合,三亚美丽乡村建设如虎添翼。一批主打文化旅游、海岛游、养生游的南山村、文门村等美丽乡村,亦在优质企业的带动下即将“绽放”。
“三亚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景点旅游模式快速向全域旅游模式更迭,重在把景观打造与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三亚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岩峻说。
乡民富起来
三亚市吉阳区的养殖大户李初,在中廖村租用的50亩地,今年成了宝地。“家里的休闲农庄日高峰可接待200余人用餐消费。”随着中廖村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李初看到商机,将原先赔本的养鹅场改造成休闲农庄,借力区位优势开启农旅融合新模式。
像李初一样,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福利的村民不在少数,兴办农家乐、售卖农家产品或是就职于乡村旅游企业,成为诸多村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后的选择。
“原先反对我们在村内建设的村民,现在也积极加入到乡村旅游大军,在家门口摆起农产品摊位。”陈东说。
但陈东还不满足于此。“村里旅游管理人才稀缺,产业长效发展缺乏智力支撑。”陈东说,青塘村下一步还将开设餐饮、民宿等旅游项目,需要引入创客学院,培养一批旅游管理人才,引导当地村民深层次地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人才缺乏是美丽乡村建设最大的短板之一。”王健生坦言,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村民,农村亟待全面开展职业培训,让更多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三亚市海棠区湾坡村村支书周其川告诉记者,目前村民在家门口自发开展小本经营,下一步,村里将组建公司,开发户外游、亲子游、创意游产品,让村民以入股分红、就业创业等方式分享美丽乡村建设的红利。
“不仅要资源富,还要文化富、内涵富。”陈昱里说,如今文门村还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带头作用,实行党员带头学政策、学科技,带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带头致富等“八带头”机制,让美丽乡村从“里子”美起来、富起来。(记者 林诗婷 黄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