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主体小散弱 海南农业如何突围"王牌不王"?

2017-01-22 15:43:13|来源:海南日报|编辑:陈爱暖 |责编:张曦晛

  庄稼汉不善于计算,但是文昌市铺前镇农民史克善还是感觉到“瓜菜一年比一年难种了”。史克善说,以西瓜为例,数年来价格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种植成本却逐年增加。

  史克善不知道国内外农业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直接影响到他的西瓜收入。海南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业效益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挤压、东南亚国家农产品的进入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等挑战……数据显示,海南种植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十二五”期间增长了5倍,但产出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增势。

  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让人们反思:到底是哪个环节、哪些因素出了问题?业内专家表示,海南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投入如同撒胡椒面,难以形成气候,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海南农业要突围“王牌不王”需要大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锻造一支引领海南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农业发展需“龙头”

  上班已有两个月时间,临高县波莲镇美朗村贫困户陈全杰还是觉得“不敢想象”:“在离家不远的公司种植基地上班,还有机会参与公司利润分红,真是以前从不敢想的事。”

  陈全杰就业的企业是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公司,在海南拥有2万多亩香蕉种植基地,是首个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农业龙头企业。

  2016年,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通过委托村委会,波莲镇包括陈全杰在内的940户贫困户与该企业签订《波莲镇产业扶贫项目合作协议书》,同意将产业扶贫资金2535万元入股,企业承诺支付一定比例的运营受益,合作期限为15年。

  在我省的精准扶贫攻坚战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容小觑;在我省的农业发展之路上,龙头企业更是举足轻重的“主力军”。

  “农业是海南的优势和特色产业,也是我省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我省农业发展迅速,一批品牌农产品享誉全国;但是,海南农业依然小散弱,‘王牌不王’。”业内专家表示,农业只有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竞争力。说到底就是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不龙”待破解

  “换茬”,透过研究多年的海南香蕉产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夏勇开用一个词来总结多年来海南农业企业的发展历程。

  他以香蕉品牌企业为例,“21世纪初期,以万钟、祥麟等香蕉品牌为代表的海南香蕉,曾引领全国,成为香蕉产业的风向标,一度击败了以菲律宾为代表的进口香蕉。但如今,万钟的主业换成了菠萝,祥麟的香蕉种植面积也不多。”

  “龙头企业‘不龙’。”海南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院院长柯佑鹏也表示,虽然海南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有162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有15家,但是整体来看,规模小、发展水平低、资金筹措难,带头示范作用也不强。

  专家们表示,海南需要培育“常青树”“百年老店”式农业龙头企业。柯佑鹏认为,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业扶持资金政策,建立一套考核指标体系,以奖代补,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积极性,夯实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效应,真正让农业扶持资金发挥效益最大化。

  民企互补成“主力”

  农业企业发展涉及诸多因素,破解“龙头不龙”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夏勇开认为,企业有市场、管理优势,农民有土地、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形成互补组队,实现优势集中,如此才能成为引领海南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必须以成片上规模的土地供应为前提。”柯佑鹏说,政府应鼓励农民加速土地流转,引导其往“土地租金+农业工人+收益分成”或“土地租金+农业工人+股份制”方向发展,既可调动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保障农民的长远效益,也可助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企业应制定一套严格的生产标准,狠抓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将农民、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社纳入到企业的生产分工体系中来,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才能抢占市场。”夏勇开说。

  柯佑鹏建议,应从种植源头到销售终端建立紧密的联系,构建全产业链联盟,既可节省成本,又可规避风险,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提高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及品牌化程度。同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使之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人才,以及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者。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