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亚旅游经济圈领头羊”梦想更近

2017-02-23 10:07:33|来源:海南新闻网|编辑:王俊娇 |责编:张曦晛

  区域经济发展日渐火热,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如何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发挥各市县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壮大县域经济”的总基调。

  2月20日,刘赐贵代表参加三亚代表团审议,他对三亚市过去一年的工作和城市的发展变化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三亚是打造全省产业支撑的重要板块,是展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窗口,是“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领头羊。他希望三亚在下一步发展中,一是要担起在“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中的“龙头”责任,深入挖掘自身发展空间,统筹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二是要壮大实力、做强产业,精心招商选商,用项目带动引才,让宝贵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三是要把三亚的国际化水平提到新水准、推上新高度。

  2月21日,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严朝君代表表示,三亚将重点深化“多规合一”改革,落实空间类规划成果,推进“大三亚”旅游经济圈规划实施。区域发展基础先行,在功能清晰、统一规划、差异化发展格局下,“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区域内交通一体化备受代表们关注。

  三亚变了!这是自2015年6月三亚开展“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程以来,三亚居民和游人最直观的感受:记忆中遍地垃圾的城中村,摇身一变成为水清树荣、白鹭翩迁的东岸湿地公园;曾经坡石裸露、尘土漫天的抱坡岭,如今鸟嬉蝶舞、满目苍翠;一度沙滩泥化黑化严重的三亚湾,重现沙滩洒金、树影摇曳的浪漫风情;十几年来杂乱无章的解放路商业街也悄然架起了骑楼廊道、统一了色调……

  创新理念,打破藩篱,转型发展——“双修”掀起了一场势如破竹的“革命”,为三亚带来前所未有的理念震荡,让这座曾经在城镇化进程中“诸病丛生”的城市实现了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远离都市,远离嘈杂,远离被污染的繁华,只身来到海角天涯,来到我梦中的三亚……”“蝶变”后的三亚,离歌中所唱的“梦中三亚”更近了。

  “双修”养城,让生态“深呼吸”

  美丽三亚,浪漫天涯

  曾几何时,这颗南海明珠却黯淡了光彩。时光回溯,30年前,三亚升格为地级市,这个山海相连、蓝绿为伴的边陲渔村迅速成长为海南乃至中国的耀眼“明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30年的迅速发展、扩张成就了三亚短期内的美丽富饶,客观上却使其渐渐生了“病”:生态环境受损、城市风貌失序、基础设施滞后、违法建筑蔓延……这些,正是中国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伴生的“通病”。

  在两个多月前举行的全国“双修”工作现场会上,三亚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岩峻谈起三亚的顽疴,让人仍心有余悸:三亚河两岸分布着250多家养殖场、399处排污口,大量的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河;30多家涉海企业占用岸线3.5公里,102个排污口直排污水入海,全市22公里的岸线受到不同程度侵蚀;全市存量违建超过1000万平方米,大量违建挤占了城市的发展空间……

  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对于生态起家的三亚而言,环境不是外在衣装,而是赖以维系生命的根基,如不以创新打破藩篱,不秉承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就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出路!“经过高速发展的阶段后,城市需要进行‘双修’,城市‘双修’完全符合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省委常委、时任三亚市委书记张琦说。

  凭借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三亚再次成为改革的先行者!2015年6月,国家住建部将三亚列为全国首个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综合试点城市,三亚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就此开启。“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山河海城,全面治理,务求成效”——这是三亚市面对“双修”的响亮应答。

  攻坚克难,众志成城

  推动城市发展的意识前所未有的强烈,展开一场高水平的环境治理行动的愿望前所未有的迫切:争取在5年内完成海岸线、河岸线和山体修复,争取在2年内完成规范广告牌匾、城市绿化改造等五项任务,三亚迎来了生态环境再现绿水青山、城市发展回归健康有序的难得机遇——

  抱坡岭、半岭温泉等山体受损严重,启动数十万平方米的山体植被恢复,清退修复被侵占、被破坏的绿地;水系治理,在全面清理疏通污水主管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移动污水处理站试点,对主城区河段100余处排污口进行多次集中整治;梳理120余项海岸带突出问题,分类处置,拆除占海违建;实施完成十八大工程,解决包括交通拥堵、旅游乱象、违建肆虐、垃圾围城等一长串“问题清单”……正如中规院高级规划师范嗣斌所评价,“三亚,实际上已经开启了一种在存量中求品质的城市功能的回归。”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