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治理水体污染 实现"双创""双修"升级

2017-03-20 09:06:08|来源:海南日报|编辑:王俊娇 |责编:张曦晛

  “海口的31个水体治成什么样算成功?”

  “像童年记忆中那样,能把脚放进水里,踢踏、玩耍。”

  3月19日上午,66岁的海口市民韩海正去骑楼喝老爸茶,路过长堤路美舍河口驻足看工人们种植红树林时,与记者聊起他的愿景。

  仅仅40天,海口市民目睹了美舍河湿地公园五个示范段逐日的改变;由于多年反复治水,沿岸居民由一开始的怀疑、观望,渐渐升起了信心。

  但不少市民不了解的是,海口正在谋划一个大计划。这个计划关乎整个城市的全盘布局,包括出行、环境、水系、建筑……

  更新目标:

  “双创”“双修”升级

  “治理城市顽疾,补齐城市短板,优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活力,改善民生保障,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城市体系。”海口副市长文斌说,这是海口的当务之急。

  按照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张琦要求,海口把“双创”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持标准不变、力度不减,持续发扬“双创”精神,保持“双创”动力,确保今年拿下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两块“金字招牌”。

  “双创”尚未成功,但在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的今天,下一步如何发力?

  去年12月全国“双修”工作现场会之后,“城市更新”计划开始在海口酝酿。

  2月7日,春节黄金周刚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海口签署合作协议,着手海口城市更新规划设计。

  如果说,“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重在“修”,创建文明和卫生城市重在“创”,那么“城市更新”则重在“更”。

  “西方国家上世纪就提出了‘城市更新’这个名词,国内许多大城市也以‘城市更新’为口号,进行大规模棚改和新城区建设,但海口的格局更大。”正在海口治水的中规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能源所副所长王晨认为,海口在“双创”工作基础上,实施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双轮驱动,进一步修复城市自然环境,完善城市功能设施,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对“双创”行动和“双修”理念的升级。

  更新理念:

  好生态留住时代“乡愁”

  “更,指更迭,轮回、替换,是哲学上所说的螺旋式上升。”海口社科专家詹长智认为,市民韩海正对美舍河的儿时情感依恋是对城市治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60年前的海口,社会经济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既要享受时代发展到今天的便利和科技,又要留住“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愁,河还是那条河,待到再一次返清,意义已经截然不同。

  “海口用生态的理念来修复水体,提高水质量的同时,就是提升城市的价值,让市民拥有更多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海口市长倪强认为。

  治水,一直是国内大城市年年投入巨资,却始终无法解决的顽疾。河与人、河与城,关系在治理中逐渐退化。但此次海口治水,处处以生态为出发点。

  “我们把河及岸看做湿地,看成公园。它不再是一个工程,它是‘生命的共同体’。”海口副市长顾刚表示。

  请中规院专家系统诊断,请俞孔坚教授反复“洗脑”,调动水、植物、动物、环境专家,援助海口治水的三亚园林局副调研员邓新兵,一起上阵,为的就是将生态贯穿始终,找寻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

  海口市水务局局长陈超介绍,此次美舍河治水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多措并举控制水污染,这在国内也并不多见。

  由治水理念延及城市更新理念,中规院副院长王凯指出,海口城市更新涵盖城市总体职能更新、环境更新、人文更新、生态更新等多方面内容。

  更新行动:

  面子和里子同步推进

  昨天开始在东风桥段种植红树,今天已经种到了长堤路河口处;国兴大道段栈道现已全部浇筑完毕,“亲水”设施初具规模;凤翔公园1000多平方米湿地台地铺设好垫层,满坡的草皮就是公园的绿色“行头”;高铁桥下,一座设计规模每天处理500立方米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站今天首次调试运行……

  2月9日开始美舍河湿地公园5个示范点同时开工,一张水体治理时间表提示着“更新”时不我待。

  “控制面源污染、截污纳管、恢复水体自然状态,三步同步走,面子和里子同步推进。”海口市政协副主席冯鸿浩说。

  2016年12月底前完成清淤疏浚、截污控源的工程,快速改善水质;2017年12月底前完成改造排水管网、建污水处理设施、水体生态修复,实现水体达到V类水标准;2020年12月底实施雨污分流PPP工程,实现长效管理。

  用生态治水理念指导美舍河治理,破除硬质驳岸,让水和土地重新连为一体;用人工梯田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种植红树林、打造树岛,构建生态湿地,不仅净化河水,而且为鸟类、鱼、虾、贝等提供天然繁殖场和栖息地。

  “我们对海口的治污下定决心,对海口治水充满必胜的信心。选美舍河,即是挑最难的骨头啃。成功后将其作为全市治水的模版。”张琦说。(记者 刘贡 计思佳 叶媛媛)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