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中国的主题为“健康睡眠 远离慢病”。失眠可能导致的焦虑、抑郁、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使其逐渐成为一个影响甚广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这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正确认识睡眠
海南省安宁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海南省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吴传东称,慢性失眠可能引起焦虑、抑郁、体重下降、消化功能差、免疫功能下降等病状,而抵抗力变差则容易患感冒、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等感染性疾病。
那么失眠是如何产生的?吴传东说,人的睡眠分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它们组成睡眠周期。“生理因素、情感因素、生活规律、心理疾病、外界因素等干扰都可能会打乱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这就会造成睡眠障碍。”
“越是按部就班的人,节奏一被打乱就越容易出现失眠。”他提到,三班倒、临时出差、乔迁新居、短期应酬多的人常会出现失眠的问题。
随着城市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因失眠而到医院就诊的人群是否逐渐偏年轻化呢?
“来就诊的患者多数还是中老年人,退休和进入更年期的失眠患者最常见。”吴传东说,年轻人压力大导致失眠的情况的确普遍,但他们往往也拥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病急莫“乱投医”
失眠一般分为短暂性失眠和慢性失眠,吴传东指出,只有患者出现两星期以上的连续失眠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的工作与生活时,医生才会对其进行心理治疗辅导、改变生活习惯、物理干预、药物干预等干预治疗。
但失眠最直接引发的病状是焦虑和抑郁,在吴传东看来,这是很多患者陷入睡前运动、喝酒助睡、使用安眠药等系列治疗误区的一大诱因,也是很多短暂性失眠转变为慢性失眠的一个催化剂。
吴传东说,很多人对睡眠的理解不够,喝浓茶、入睡晚、家庭冲突、感情纠纷等都可能引起两三天的短暂失眠,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但部分患者一天睡不好就自我加强病情,要么到处求医,要么大量吃药,这是很多暂时性失眠慢慢转变成慢性失眠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传东认为,失眠的治疗应层次递进,首先要对睡眠有正确的认识,从自我调节出发来尝试缓解病情;自我调节后仍旧存在长期入睡障碍时,应找专业的医生来评估是否达到临床诊断标准和疾病的程度,排除由特殊疾病导致的失眠后,再对症处理。
五源河和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对外开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广泛关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