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街区遗存,充分展现海南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始于2015年7月的海口“双创”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海口历史街区进行改造、靓化,对推进海口成为文化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增强海口的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无疑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历史街区的改造难度大、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在推进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做好保护与开发工作。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保护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因此,改造历史街区必须制定严格的措施,加强对老城区传统格局、文物古迹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对文物古迹周边现有的不协调建筑物,可以参照成功的旧城改造方案进行搬迁。历史街区的保护专业性要求高,尤其是群体性建筑,有制式讲究,但凡伤及一处,都有可能减弱其历史价值,因此,要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历史价值。在明确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对历史街区的开发突出其原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
做好旅游开发的科学规划
旅游开发是历史街区改造的一个通行做法,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造开发前,必须将历史街区的旅游资源整合运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对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应与旧有环境、旧有建筑形成有机整体,在保留历史街区及其建筑形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开发。任何人不得破坏旧有建筑物的外观和基本结构,只能进行内部设施现代化。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依法做好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科学规划,加强管控,避免利益主体破坏街区的整体面貌。
同时,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必须做好环境的综合优化。海口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最大的制约是公共设施的不足。无论是忠介路、得胜沙路,还是经过系统整治后的中山路,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历史街区的开发应努力营造便利、安全、卫生、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建立成熟的信息咨询、维权投诉等旅游平台,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将旅游的“吃住行购游乐”六大要素充分融合,全方位满足游客体验式、休闲式、娱乐式、互动式的出行要求。
充分发挥历史街区的居民作用
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与一般的景点开发,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还继续担负着城市功能,居住着大量的城市居民。他们是街区的主体,是历史街区开发的依托和基础。街区居民的认同和支持,对历史街区开发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街区的开发涉及方案规划、土地征收、拆迁补偿、住户安置、日常维护、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与市民的切身利益攸关。随着居民意识的增强,街区居民也迫切需要参与到街区旅游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历史街区的开发改造,要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提升居民参与度,变纯粹的政府行为为社会行为。对于历史街区的开发,居民不仅应享有充分的发言权、表决权,同时也应享有更多的商业和就业机会。统筹协调政府、经营者、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街区开发,自觉维护街区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由此,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才能兴旺发达且持续发展。
复兴历史街区传统生活形态
目前,海口保护较好的几条历史街区,自古以来就是居民积聚地和主要商业区。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调查摸底,按照有关政策,依据街区原住居民的意愿,尽可能保留街区老住户,外迁新居民。另外,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商家进驻,做好业态调整,复兴街区传统生活形态。得胜沙路、中山路骑楼老街应以海南本土文化类产业及东南亚特色休闲产业为主,并有意识地对一些历史形成的遗迹进行挖掘,积极寻找并恢复街区老字号,如交通银行、万世隆、永昌利、源隆丰、同安堂、泰昌隆、吴兴记、森发利、大光照相馆等商号。对街区原本盛行的民俗节庆、信仰活动等也应进行复兴。对于私有古民居,可以通过出台私人或集体整治的补偿和奖励政策,引导其自行整修,改善居住环境。没有能力自修的,有关部门可考虑通过收购或置换房产外迁等形式保护修复古迹。政府部门应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原街区居民主动参与街区环境的更新维护,逐步恢复街区传统生活形态。
加大城市文化形象营销
21世纪已经进入注意力经济时代,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的传播和树立,将影响游客出行的动力及选择。城市形象的确立,有赖于城市文化的有效传播。而文化需求又是旅游消费的主要需求之一。因此,政府部门要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加大对史志部门工作的支持,进一步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源,充实街区文化内涵。深化历史街区研究,开展名街、名巷、姓氏以及街区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发挥民间爱好者的作用,收集、挖掘、整理实物史料、口碑史料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传说、民歌民谣等。通过举办历史文化旅游节、元宵灯会、换花节、军坡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利用娱乐赛事、影视剧拍摄等载体平台,提高海口历史街区的知名度,多形式宣传营销海口历史街区文化,真正发挥历史街区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源河和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对外开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广泛关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