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油茶:山柚良油佐珍馐

2017-04-24 09:56:24|来源:海南日报|编辑:陈爱暖 |责编:张曦晛

  末尾有图【食品农业图文列表】【即时快讯】  海南油茶:山柚良油佐珍馐

  儋州市王五镇兴文村灌木林里古油茶树

  末尾有图【食品农业图文列表】【即时快讯】  海南油茶:山柚良油佐珍馐

  海南油茶的果实。

  油茶,在海南被称为“山柚”,多栽种于荒山野岭。这是一种古老的木本油料植物,大山深处,高高的岭上,那是油茶生长的地方。它低矮的树形,并不起眼,更无魁伟高大,伞状的枝枝丫丫伸展开来,叶片碧绿油亮,尖尖的,缀满在细长的枝条上。

  早在2300多年前中国就开始栽种油茶,从秦汉年间走来,一路领略过汉武盛世、贞观之治等中原王朝的辉煌,也经历了两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的人间风雨沧桑。直到明朝年间,随着海南进入大开发时代,油茶才从大陆地区传入这个海岛。如今,由于热带地区海岛气候与土壤的滋润,海南山柚已经成为享誉国内的神奇油料作物。

  油茶记载多见古籍

  中国种植油茶历史悠久,一颗饱含香油的油茶籽曾经多次出现在古代的文籍中。

  早在先秦年间的书籍中就有“贞木”或者“祯木”的记载。《山海经·东山经》中有“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祯木”。对此,清代农学家张宗法在《三农纪》中,称其为“南方油实也”,也就是油茶。为何称为“贞木”呢?原来,油茶“冬夏常青,未尝凋落,若有节操的女贞树”。

  地处油茶重要产地的宜春学院老师杨抑曾深入研究过中国油茶史。他撰文介绍,在经济性能上全面揭示油茶的要算明代农书。最早的是成书于明初的俞宗本《种树书》,其中写到“九月移山茶”“十月收茶子”。

  能较全面反映油茶的是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书中把油茶定名为“植”:“植木生闽广、江右山谷间,橡栗之属也……实如橡斗,斗中函子,或一二(颗)、或三四(颗),甚似栗而壳甚薄。壳中仁皮色如榧,瓤肉亦如栗,味甚苦,而多膏油,江右、闽广人用此油,燃灯甚明,胜于诸油,亦可食。”这说明当时在两广、福建、江西等省,人们已广泛采用油茶榨油。

  之后半个世纪的宋应星在巨著《天工开物》中,把油茶摆在植物油料中的第7位,即:芝麻、萝卜子、黄豆、白菜子、苏麻、油菜子、搽子(油茶籽)。杨抑认为,这是因为茶叶也有可以作为油料的茶叶籽,由于都有“茶”字,容易混淆,因此宋应星不愿称油茶为“茶”。而当时油茶产区的人惯称油茶为茶子树,遂将油茶改为“搽子”。至今湖南、江西一带人们依然称油茶为“茶子树”。

  油茶花美丽动人,又称为“山茶花”,自古就有很多诗文名家为之倾倒。晚唐诗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称:“山茶叶似茶树,高者丈余,花大盈寸,色如绯,十二月开。”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在《白山茶赋》咏叹道:“丽紫妖红,争春 而取宠,然后知白山茶之韵胜也。”明代文学家王世懋在《闽部疏·花疏》中写道:“黄山茶、白山茶、红白茶、红白茶梅,皆九月开。山茶花大而韵,亦茶中之贵品”。

  海南山柚种植始于明代

  近日,记者来到琼海市会山镇中酒村采访,这里有棵据称树龄达500多年的“山柚树王”。

  车进村庄,顺着一条水泥道拐到村后向西100米处,一下车便赫然看见绿瓦红墙环抱中,几棵枝桠挺拔的油茶树绿叶繁茂、郁郁苍苍。门口右侧竖立着一个直条大石,勒刻着“油茶树王”4个大字,还有一行红色行体小字:“中酒油茶树王,树龄590年。”

  据茶树主人陈家辉介绍,这棵老树果大、籽多,油质优良。油茶王结的山柚果大如拳头,最多能有12个籽粒。一般山柚仁1斤籽粒只打2.8两油,而山柚树王能打3.2两油,且油色朗黄透明,浓香扑鼻。

  这株老油茶树或许正是当年油茶随移民入琼的最好见证,也是海南油茶史的“活化石”。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