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滨路中央绿化带海绵化改造已初具雏形。
4日上午,海口迎来了一阵暴雨,在长滨路上,雨水穿过路缘石边上的过水口流入低矮的蓄水沟,雨停没多久,路面上便已无明显积水,长滨路海绵化道路改造初见成效。
记者从海口市政府获悉,作为海口首条建有地下管廊的海绵化道路,长滨路中央绿化带海绵化改造工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海绵化道路建设初具雏形。
会呼吸又会喝水
试点具有示范意义
土人设计院海绵城市建设分院副院长林国雄介绍,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收、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而建设能呼吸、可以喝水的海绵化道路,是一座城市践行海绵城市理念的一项重要标志。
据了解,此次海口市政道路海绵化改造的范围是长滨路滨海大道至南海大道路段,全长6公里。为何选择长滨路进行海绵化改造?海口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滨路是海口长流组团的重要地上交通干道,也是海口正着力打造的地下“生命”通道,同时还是海口重要的景观大道,对海口的交通、城市面貌具有重要作用。“以长滨路作为海绵化道路试点,对海口今后其他道路的海绵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该负责人表示。
好看又好用
细节彰显“海绵城市”理念
今年春节后,海口市重点推进了长滨路海秀高架快速路以北部分的中央绿化带海绵化改造,如今,该路段的海绵化工程已成为海口海绵化道路建设的示范段。
4日下午,记者在该示范段看到,道路中央绿化带两侧各有一条深约30公分的蓄水沟,这条小小的蓄水沟有着巨大的用处。“降雨天时,路面上的水会沿着路缘石边的过水口,流入蓄水沟下渗储存,避免道路积水。晴天时,蓄水沟里的水可以灌溉绿化植物,免去灌溉。”海口市市政管理局局长周健透露,蓄水沟可在降雨时发挥“渗、滞、蓄、净、用、排”等作用,在满足地下综合管廊对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对雨水的就地消纳和循环利用。
在绿化植被的选择上,设计方和项目方选用的都是既耐旱又耐涝的植物品种,如海芋、狼尾草、蜘蛛兰等。在降雨时它们可最大限度地实现海绵绿地对雨水的收集功能,同时也可营造出简洁大气美观、极具热带风情的道路景观。
经济又实惠
道路建设养护成本更低
林国雄介绍,长滨路海绵化改造项目在设计时,还对道路绿化工程建设、养护成本进行了充分考虑。“我们尽可能地选用年轻树种和本土树种。”林国雄表示,选用幼龄树苗,可大大降低总购置成本;而选用本地树种,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可有效降低日常养护成本。
“我们还考虑让示范段发挥苗圃作用。”林国雄表示,幼龄苗木成长为大规格乔木后,还可通过间苗的方式移植到其他的公园绿地中去,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据悉,海口还将继续加速推进长滨路海绵化工程。下一步,长滨路改造提升工程将继续综合考虑功能需求、景观效果与投入成本,加快建成功能复合、特色鲜明、具有示范意义的海绵化市政道路,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海口的实践范例。
五源河和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对外开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广泛关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