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抱安蜂蜜:脱贫户的“甜蜜源泉”

2017-05-19 12:10:57|来源:三亚日报|编辑:陈爱暖 |责编:张曦晛

  末尾有图【民生图文列表】【即时快讯】三亚抱安蜂蜜:脱贫户的“甜蜜源泉”

  谢进青、周海玲夫妇正在林间采摘野生蜂蜜。 

  育才生态区抱安村委会是三亚最偏远的村庄,也是三亚今年脱贫摘帽的16个村之一。这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盛产牛大力、益智等名贵南药,四季花等野生花草繁盛,为野生蜜蜂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

  5月16日下午,记者驱车从三亚市区来到抱安村委会,这里山深树绿,空气清新,环境静谧,浓浓“蜜意”扑面而来。驻村第一书记刘会来说,“抱安村最有名的脱贫‘法宝’就是抱安野生蜂蜜,蜂蜜成了村民脱贫、过上‘甜蜜生活’的‘源泉’。”

  甜蜜夫妻“甜蜜致富”

  抱安村委会附近有座山,白色云雾缭绕如雪花覆盖,因山临近南来村小组,村民称之为“南来雪山”。那里有深山野蜂出没,“80后”苗族青年谢进青和妻子周海玲就是靠着这深山的野生蜜蜂“甜蜜脱贫”,并逐步走向致富。

  崭新的平房宽敞明亮,母亲李桂英正坐在院子里刺苗绣,小狗安静地趴在地上睡觉。村干部邹娜娜带着记者来到谢进青家,屋前屋后,蜜蜂围着蜂箱飞来飞去。谢进青说,他和妻子在“南来雪山”附近自家的山头安放了近百个木蜂箱,每年3至5月是采蜜期,他们都要上山采蜜,卖给村民和其他慕名前来的游客。

  为了让记者了解他们的“甜蜜”事业,谢进青和妻子准备好水桶、刀子等采蜜工具后,就带着记者前往山上采蜜。深入山林约3公里,爬上小山坡,每隔2至3米就看到一个木蜂箱,近百个箱子占据了这片山头。邹娜娜说,这些箱子都是村民自己制作的,成本并不大。

  “这儿有蜜蜂飞。”看到蜜蜂在箱子口徘徊,谢进青初步判断里面有蜂蜜。他开始削竹片子,准备采蜜。妻子则点起了蚊香驱蚊,并提着水桶在一旁等待丈夫开箱采蜜。找了两个箱子都一无所获,天下起了毛毛细雨,他们寄希望于下一个蜂箱。

  深山静谧,微雨给燥热的天气增添了一丝清凉。谢进青再往高处寻找另外的蜂箱。当他打开木箱,惊喜地说“有了”时,周海玲擦了擦额上的雨滴,微微笑了。谢进青利用手中的竹片和刀子,轻轻把蜂蜜取出,然后吹走上面的蜜蜂,再小心翼翼地递给妻子;周海玲接过一块块蜂蜜,慢慢地往水桶里装,两个人手上都沾满了蜂蜜,蜜蜂围着他们飞舞,甜蜜在他们手中传递。

  最终,经过加工,这一箱蜂蜜共产出蜂蜜近17.4斤,卖了1740元的好价钱。记者粗略一算,按一箱产出17斤、每斤100元计算,谢进青的100个蜂箱(按1/3的成功率计算,30余箱有蜜可采)每年可采蜜500多斤,收入可达5万余元。邹娜娜说,靠着深山里的蜜蜂,村民也能过上“甜蜜生活”。

  抱安蜂蜜走出深山

  育才生态区工委书记陈向奋表示,育才生态区是“三亚的后花园”,又是三亚最大的“绿色银行”,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果宜林,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有的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

  近年来,三亚实施生态补偿,将育才生态区的部分村庄纳入补偿范围,其中抱安村是三亚首次实施森林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村庄。村民不砍树伐林就有经济收入,大大增强了补偿地区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村庄环境越来越好,蜜蜂也多了,品质也好了。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深山里的蜂蜜怎么“走出去”成了问题。刘会来介绍,为了发展抱安蜂蜜产业,2011年,村里成立了“抱安野生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社员10余人,养殖户150户。合作社已建设了蜂蜜养殖基地、蜂蜜加工厂房,配套了蜂蜜加工包装等设备,还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商品条码证书。

  抱安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才说,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专业养蜂人指导村民养殖蜜蜂,合作社负责回收蜂蜜,解决村民的销路问题。合作社成立后,抱安蜂蜜逐渐走出深山,远在三亚市区甚至在其他省内市县,都能尝到来自抱安的蜂蜜。不少蜜蜂养殖户纷纷加入合作社,平均每个农户每年因养蜂增加的收入超过一万元。

  因为谢进青、周海玲属于个体户,并没有参与到合作社中来。刘会来表示,将联系区有关部门,把散养蜜蜂的个体户集中起来,为他们申请补贴,做大合作社;同时结合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将抱安打造成为以蜂蜜为特色产业的美丽乡村,促进旅游发展,做强抱安蜂蜜产业,让深山里的蜂蜜走得更远。

  抱安村养蜂优势明显,养蜂也是投资少、见效快的绿色无公害产业。市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负责人、育才生态区扶贫工作督导组副组长符继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在村民入股企业、种养补贴奖励等帮扶措施的基础上,加强脱贫户巩固提升,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帮助改善合作社基础设施条件,协调借助扶贫产品交易市场、海南冬交会等活动平台,扩大抱安蜂蜜规模,打响抱安蜂蜜品牌,让蜂蜜产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新亮点,让“甜蜜事业”更甜蜜。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