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三集连播海南“非遗”纪录片
再一次聚焦海南的黎陶、黎锦和椰雕
6月2日、6月10日、6月13日晚上22时,央视10套《探索·发现》“手艺”栏目播出海南“非遗”系列纪录片。全片分为3集,分别是《原始黎陶》、《椰壳新生》、《缬花黎布》,对应的“非遗”项目是黎陶、椰雕和黎锦。
3天的黄金时间段,属于这些珍贵的“海南宝贝”。传承千年的黎陶,在91岁的“网红”奶奶羊拜亮的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花样繁多的黎锦,记录了黎族的文化与历史,也伴随了符庆香的整个人生;不起眼的椰壳,由吴名驹为它们完成蜕变,成为一件件不折不扣的艺术品。
传统的海南手工艺,又一次系统地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也再一次引发了强烈的关注。它们从古至今,传承隽永,如同连绵的山川,生生不息。
1、海南“非遗”纪录片让传统技艺成“网红”
由中央电视台与海口广播电视台合作拍摄的海南“非遗”系列纪录片之《原始黎陶》,于6月2日22点38分在央视10套《探索·发现》“手艺”栏目播出。
海南“非遗”系列纪录片在央视三集连播,将我省的传统手工艺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尚属首次。这对我省传统传统手工艺“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海南,有着特殊的意义。
看完了第二集《椰壳新生》后,网友“运营王见”为海南独有的椰雕工艺而惊叹,也被这座美丽的岛屿所吸引,希望更多人“一起走进天涯海角的世界”。网友“益友旧书店”则为其他网友进行科普:“椰雕的工序复杂,要经过选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镶、抛光、修饰等几道手法,雕刻手法又有沉雕、浮雕、通雕等。”
为了完成本部纪录片,摄制组从《黎锦》等八个选题中,选择了《原始黎陶》等三集选题,并于2017年初兵分两组来到海口、昌江、东方等地采访、拍摄,历经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于2017年4月完成了前期拍摄。
传统的手工技艺,在当下仍然受到欢迎,只因它们蕴涵着无可替代的民族个性,以及手艺人那颗赤诚的工匠之心。
作为纪录片的第一集,传承千年的黎陶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厚重感。91岁的黎族老人羊拜亮,也曾凭借着另一部央视纪录片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一生烧陶、每晚必喝半两山兰酒的羊拜亮,是非物质遗产黎陶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她也将这个头衔,传给了女儿和孙媳妇。每次烧陶前哼唱的“咒语”,是在请闲杂人等切勿打扰制陶,寓意着对于陶器的尊重。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羊拜亮接过了烧陶的火把,又传给了下一代。
这种继承和传承,也发生在吴名驹和符庆香的身上。他们一生追求的,不止是技艺的至高水准,更是技艺的繁衍与生息。
2、椰壳的大千世界人生的三尺舞台
吴名驹注视着他的圆雕作品。
也许只有700多年历史的骑楼老街,才能承载起椰雕技艺的厚重。这也是吴名驹选择在此成立工作室的原因之一。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椰子,亦类海棕,结实大如瓯盂……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
一句“珍奇可爱”,几乎代表了椰雕的全部特点。因此,明、清两代椰雕被作为珍品进贡朝廷,获得“天南贡品”的雅号。苏东坡曾在《和子由椰子冠》诗中写道:“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可爱的椰雕作品。
关于椰雕的珍贵,如今已是椰雕项目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吴名驹,早已了如指掌。可是在26年前,初接触椰雕的吴名驹只当它是一件“有趣”的东西。那时的吴名驹16岁,在海口龙桥中学读初中,宿舍的隔壁是一间“奇怪”的工厂。
“每次回宿舍总会路过,看见里面堆着很多椰壳。有一位老师傅,每天都在磨椰壳。”最初是好奇,当吴名驹真正走入这间“奇怪”的工厂,里面的椰雕作品让他痴迷。学国画的吴名驹,与椰雕老艺人文传述一拍即合,成为他的关门弟子,也成为椰雕领域成就最大的徒弟。以至于多年之后,当文传述的椰雕厂关门时,他仍然对椰雕行业的传承充满信心。
老手艺人交给吴名驹浮雕、镂空雕等手艺,凭着深厚的国画功底以及木雕工艺,吴名驹又研发出了圆雕。那间位于骑楼老街的工作室里,摆着许多栩栩如生的“螃蟹”和“蟋蟀”,它们就是圆雕的成果。
“椰壳不同于木料,它只是一个空心的脆皮木壳,要把它雕成一个个仿真的实物,需要进行大量的雕刻和组合。这门工艺就是圆雕。”每次雕刻一个作品,吴名驹的视线始终不离,“古人说‘格物’,老手艺人几乎把椰壳当成了全部的世界。其实所谓的‘格物’,是在‘格人’,把自己的精神与思想倾注在这块椰壳上。”吴名驹说,它是什么样,他自己就是什么样。
吴名驹将椰雕演绎到了极致,除去栩栩如生的仿真物件,还有各种新式的作品,比如香囊、储物盒等。
“单纯做椰雕的人,全省可能已经不超过十个。更多的人,去做快速、简单的椰壳工艺品。”这是两种不同的物件,倾注的汗水是天壤之别,收入也截然相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做出一个椰雕工艺品,需要销售过程。不如批量制作的椰壳工艺品来得快。”
尽管如此,吴名驹还是甘愿伏在那张工作台上。与此同时,他还在极力推动椰雕技艺的传承,从2014年开始,他成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兼职教授,承担该校旅游工艺品专业雕刻课程的教学工作。他做的一切,只为了一个信念。
两年前,老手艺人文传述离世,他看见了椰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椰雕后继有人”,吴名驹依然记得师父的话:“我们是手艺人,让这门手艺流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
3、一生纺黎锦将继承变为传承
在东方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外,21岁的符文妹坐在走道的席垫上,双腿伸得笔直,双手忙个不停。她正在制作的便是一件黎族传统礼服。
“刚学织锦时,我也是无从下手,还好有老师的耐心教导。”符文妹口中的老师,是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传承人符庆香。
符庆香在织锦。
11岁时,符庆香跟随母亲学织锦,凭借浓郁的兴趣和勤学苦练,仅半年时间,符庆香便能熟练掌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到13岁时,符庆香便独立完成了第一件黎锦作品。20岁那年,符庆香嫁到了东河镇中方村。为了生计,她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务农上。不过,对于织锦的酷爱,符庆香从没变过,到了农闲时分,她都会抽出时间织锦。
多年的坚守,符庆香练就了一手精湛的织锦技艺,也摘得了多项个人荣誉。
符庆香的黎锦作品在传统图案方面,能融入国外一些民族元素,使自己的织锦作品别开生面。
可是相比个人荣誉,符庆香更看重的是黎锦技艺能得到发扬传承。从2012年至今,符庆香每周都会到附近的中学,教授孩子们织锦技艺。
“看到孩子们对织锦技艺那么感兴趣,我就特别有动力。”符庆香的努力没有白费,她带的学生都非常努力,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多个比赛项目中都拿到了非常好的成绩,“获得一、二、三等奖的都有”。
埋头织锦的符文妹,已跟随符庆香学习织锦技艺5年,虽然还没参加过比赛,但在符庆香的言传身教之下,勤学苦练的符文妹也练就一手精湛织锦技艺。
不仅对符文妹这样的学生,对于一些慕名来到传承馆的爱好者,只要有关于黎锦技艺方面的疑惑,符庆香都会热情的给予解答。
“我会继续努力,力争把这项传统技艺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虽然已记不清自己教过多少学生,每次回想起学生们激情高昂学习织锦技艺的场景,符庆香便有了不断前行的动力。
她与羊拜亮一样,接过了火把,又像吴名驹一样,将火把传给后来人,让美丽的黎锦,和精巧的椰雕,以及厚重的黎陶,再一次,走向了全国。
五源河和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对外开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广泛关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