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焕然一新的海口市白龙综合市场。
市场改造后摊位变大了,环境变好了。
你知道吗,在将来:
去海口的农贸市场买菜可以不带钱,只需一部手机或一张卡便可支付。
买到的每棵青菜、每块肉都有自己的“身份证”,通过“一云多端”智慧系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它们种在哪里、长在哪里。
甚至,你能想象吗?有的农贸市场还可能像美国西雅图的派克市场一样,成为观光地,每天有大量游客参观游览,通过食品、特产感受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
但这能够实现吗?
其实,变化已经悄然发生。两年前,海口很多农贸市场光线昏暗,周遭弥漫着臭味,地上流淌着污水。两年后,这些市场摊位变大了、环境洁净了,经营户终于不用再穿雨鞋卖菜了。从2015年底开始,海口用10个月的时间将农贸市场的硬件打造至全国一流的水平,成为展现海口风貌的一个窗口。
然而却并未止步于此。如今,海口正在对农贸市场进行“双创以来”第二轮升级改造——打造“智慧农贸”,运用科技手段采集交易数据,通过“一云多端”智慧系统,实现农贸市场管理、服务和监管的信息网络化、工作规范化、管理现代化。这带给市民的除了干净的卫生环境以外,更是一种舒适的购物体验:实现电子化支付后,出门不用带钱,只需带个手机;所有的商品信息,只需要通过触摸屏或者移动端就可以一览无遗;出了问题,店铺老板的商户信息可以追溯、有据可循。
品质转变背后是文明提升
农贸市场像超市一样,全国一流
在海口市白龙综合市场卖菜十余年的邹金美前不久当起了“小老板”,“现在摊位大,环境好,顾客多,生意非常好,我和丈夫两个人都忙不过来,所以请了一个帮工。即便多一份开销,现在每天的收入仍要比以前多很多。”
邹金美口中的“以前”是2016年以前海口还未对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时。“那时,农贸市场内光线昏暗,墙面破损,周遭弥漫着臭味,遍地流淌着污水,”邹金美打趣道,“我们甚至练就了一招踮脚走路,而污渍溅不到裤腿上的技巧。”
住海口龙华区奥林匹克花园的市民黄文婷,家附近有两个农贸市场,离她家距离都不超过500米。但两年前黄文婷基本不踏足,而选择去1公里外的家乐福超市买菜。每次买够三五天的菜储存在冰箱里,先吃叶子菜,最后吃瓜类菜。
“市场的菜当然比超市新鲜,价格相对便宜,但环境实在太差了。”那时黄文婷去过几次海垦集市:“地上好多烂菜叶子和污水;回到家,衣服上还带着市场的难闻味儿,鞋子也沾着泥和污水。”所以,她很少去农贸市场。
现在不同了,每晚下班后她都会顺便去市场逛一逛,买菜回家,每天可以吃到新鲜蔬菜。这是因为去年7月份开始,黄文婷发现周边的两个市场都变得“焕然一新”,立面和地面铺上了新瓷砖,选材和沟槽设计合理,走一圈鞋子干干净净。
海口的农贸市场改造后:经营户的生意变好了,不用再穿雨鞋卖菜;曾经宁愿多跑几公里去超市买菜的市民也开始“回归”附近的农贸市场……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海口农贸市场品质的提升,更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
2016年8月,海口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暗访考核中,农贸市场综合得分95分,创全国范围内农贸市场国检评分新高;国务委员王勇点赞海口农贸市场“像超市一样,全国一流”;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夏伟东视察海口农贸市场后亦给予了高度评价。
城市“死角”变成“新窗口”
农贸市场内外彻底“变身”
海口农贸市场的初次大变始于2015年底,海口市政府决定以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等“最难啃的骨头”为切入点,启动“双创”。
“改造的首要要求是标准高!”海口市商务局局长林道坚认为,海口设计导则以高于国标、省标及国内一二线大多城市的最高标准,指导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施工全过程。
无论整体布局、立面改造,还是每一个细节,改变的地方非常多。全市农贸市场虽面积大小不等,但每家市场都必须建有蔬菜区、活禽区、水产区、熟食区等区域,同时活禽区还专设屠宰区。不仅如此,海口市商务局还要求各市场副食品区统一货架摆放,果蔬和生鲜品统一器皿,熟食和豆制品统一玻璃柜台,市场人员统一着装。
“刚开始怎么劝说都没用,经营者们都不愿意对市场升级改造,他们有质疑,有抵触,甚至还有破口大骂的,好好的市场为什么要改造?顾客跑光了谁来负责?”时任秀英区商务局局长李汀回忆。
怎么办?李汀带着工作人员,手中拿着规划实景图,召集业主和摊主一起开会,分头找业主和摊主做思想工作,做改造动员。工作做通后,充分认识到改造的利好,业主和摊主都‘动起来了’。”
记者翻开厚厚的《海口市农贸市场设计导则》,从活禽区进口和出口如何设置,到熟食间物理隔离设置,如何防止地面潮湿、公厕如何设计等,无不一一细化。
这是经过商务部门多次外省考察调研,参照国内一线城市的最高标准来制订的。“特别对活禽区、水产区、熟食区、排水排污系统、垃圾收集系统、公共卫生间等六大重点部位予以详细规范。”林道坚介绍。
到2016年9月30日,39家市场第一轮全部改造完成,改造面积17万平方米,新增面积约3万平方米,增加辐射35万人口,实现主城区全覆盖。
回过头看,从城市的“死角”到“新窗口”,第一轮改造短短十个月里,农贸市场实现了由内而外的彻底“变身”,硬件在全国已属一流。
然而,这并不是终点。
“菜篮子”的“智慧”升级
每棵青菜、每块肉将有一张自己的“身份证”
“滴!”顾客刘小姐买完菜,扫了下邹金美手机上的二维码,输入密码,对方手机就显示已经收到13.8元转账。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现金交易,前前后后只用了不到20秒。
“微信支付相较于现金支付有很多好处,有的时候太忙了收钱找钱非常麻烦。尤其是收到硬币,经常手没拿稳,硬币就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找也不是不找也不是。有时候也会因为找没找钱给顾客,闹些小纠纷。”邹金美告诉记者,微信支付就省了这一麻烦,只要扫一下摊位前的二维码就可以收到钱,省时省事,还避免了算账找钱的错误和纠纷。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微信支付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现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手机支付,所以只要带一部手机出门。没想到连农贸市场里也可以微信支付了。”电子商务专业刚毕业的市民韩彬说。
考虑到摊主和市民交易方式多样化的需求,海口市政府收集了多方意见,在完成全市建成区农贸市场硬件升级改造和软件管理提升的基础上,推广智慧农贸市场运作模式,将智能监控、电子化结算、肉菜追溯体系建设等融入农贸市场绣花式精细化管理。
“目前该工作正在筹备当中,我们先选七八家农贸市场作为试点。这个月就能动起来,预计年内就能完成全市农贸市场改造。”林道坚说。
每个市场还都将配置“智能电子公平秤”,能提供准确称量计算,打印追溯凭证,电子支付结算以及销售、利润数据分析管理等智能化服务。
“市民选好菜后放到秤上,显示屏马上显示金额。再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就可以用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完成支付。”海口市副市长孙世文认为,电子化结算方式的推行,不仅省去了买卖双方找零的麻烦,还能通过数据联结实现销售数据分析,从而进一步指导农业生产。
此外,海口将建设农贸市场肉菜追溯体系。通过肉菜商品流通的销售凭证、购销台账的电子化,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在末端的农贸市场,市民扫一扫带二维码的凭证,即可查询到所购买蔬菜的流通过程,实现每棵青菜、每块肉都有一张自己的“身份证”。依据身份信息可查询到蔬菜在哪里生产,肉从哪个屠宰场出来,经过怎样的途径流通到消费者手中,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在市场里感知一座城的心跳
将市场打造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通过农贸市场了解当地的饮食、特产,乃至风土
农贸市场的硬件和软件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后,用农贸市场吸引游客和外地居住者不再遥远。
“农贸市场也是国际旅游岛省会城市的旅游之窗。”海口市市长倪强认为,许多游客愿意通过农贸市场来了解一座城市的饮食、特产,乃至风土。
从事对日韩旅游工作的袁杰告诉记者,日本菜市场里的商品摆放都十分注重“卖相”,所有的果菜、鱼肉等处理得干干净净,包装得整整齐齐,一些品种是国内买不到的。如果时间许可,他会在行程中安排中国游客去逛菜市场。
在美国西雅图市生活多年的王超前不久回到家乡海口,在感慨家乡变化大的同时,也介绍了他乡的经验。在西雅图有个非常著名的农贸市场叫派克市场,商贩们会把商品都摆得非常整齐,而且颜色搭配得很有视觉效果,让人一看就有想买的冲动。有时还会有飞鱼秀,商贩把处理干净的鱼在空中抛来抛去,用传统的吆喝声来吸引顾客。除此之外,市场里还有手工干酪、当地蜂蜜、葡萄酒、古董、收藏品等特色商品出售。
“派克市场现在是西雅图人气最高的观光地,每年有超过百万游客参观游览,这对经济的带动非常明显。”王超认为,海口的农贸市场从硬件来说现在可以赶超国内甚至国际很多市场,因此建议丰富农贸市场的商品门类,延长服务功能,提高生鲜产品附加值,同时融入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将其打造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海南作为我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海口市相关部门正谋划通过农贸市场内外整体的跃升,倾力将其打造为海口新旅游吸引物,经济发展新增长点;通过农贸市场升级,发挥“农贸市场+旅游”“农贸市场+投资”的辐射效应,拉动本地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试想以后走进海口的农贸市场就像走进了大型购物商场,或者精品购物市场。可推着婴儿车闲逛;当地最新鲜的食材触手可及,整齐漂亮的蔬果和生鲜刺激着感官,所有商品信息只需触摸屏或者移动端就能一览无遗;对经营者、食品提供者的信息有疑问,可以追溯、有据可循……”林道坚感慨,“也许大多数海南人还觉得这样的描述不切实际,但海口农贸从传统市场到智慧农贸、旅游商品农贸,已经成为这个城市当下付诸实施的历史进程。”
五源河和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对外开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广泛关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