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两年来,海南省选派1200多名干部担任贫困村等类型村第一书记,开展“双争四帮”工作 攻坚路上展初心
每逢周末,不少游客都会来到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冯塘村的冯塘绿园,穿梭在密植的橄榄树下,深呼吸着乡村清凉的负氧离子,在这里度过一个闲暇的周末。
“冯塘绿园”是曾任该村第一书记吴经辉推动的一项招商引资项目,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因为这个项目,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达到1800多万元。吴经辉也见证了冯塘村从一个贫困村到生态文明村的巨大变化。
省委把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抓基层、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抓手,作为进一步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有效途径。
2015年7月以来,我省先后从机关优秀年轻干部中选派1200多名优秀干部,离开机关奔赴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村等类型村任第一书记。他们在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所在市县、乡镇党委的有力领导下,深入开展“双争四帮”工作:个人争当优秀第一书记,所在村党组织争当先进基层党组织;帮党建、建强基层组织,帮发展、推动精准扶贫,帮民生、为民办事服务,帮稳定、提升治理水平。他们以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凭借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为这些贫困村带来了新的面貌和新希望。
帮党建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加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严肃党的组织生活,努力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人们不会忘记,在脱贫攻坚战中,第一书记们通过帮党建,建强了一个个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年轻人的文化水平、积极性高,村干部没年轻人就没活力。”这是三亚市天涯区抱前村第一书记邱晓宁在驻村伊始发出的感慨。此前,该村干部年纪较大,安于现状,许多工作开展不起来。
去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前,邱晓宁开始全省各地跑,他的任务是“找人”,“游说”村中走出去的年轻人参选,吸纳“新鲜血液”加入扶贫工作中。
在邱晓宁的鼓励下,许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村参加选举,通过一层层的竞选,抱前村有3名年轻人加入到了村干部队伍中,注入了新活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驻村第一书记们的到来,就像一股源源不断的动力,提振当地党员干部的精气神,为一个个基层党支部带来源头活水。
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可任村第一书记王志恺驻村之时,遇到的也是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不作为的问题。一些村干部甚至认为,扶贫款还是握在手里踏实,发展产业风险太大。
王志恺驻村后,从整顿村干部思想工作开始,多年未开展的“三会一课”开始形成制度,外出学习考察先进村脱贫致富经验也成了村干部的必修课,在王志恺的鼓励下,许多村干部转变思想,主动站出来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符焕南主动带动贫困户种植经济效益良好的红心橙,村民小组长符锡川带领贫困户抱团养殖肉猪。
帮发展
扶贫扶智发展特色产业
深入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帮助选准产业发展路子,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第一书记们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成为脱贫摘帽的“领头雁”。
每天早上七点,五指山市毛道乡毛道村村民黄海高都会骑着摩托车,载着一只装满秋葵的泡沫箱,前往村口秋葵收购点出售前一天的收成。如今,这个成功脱贫的贫困户,忘不了曾任第一书记的符坤。
毛道村山多地少,要找到合适的扶贫项目着实不易。符坤来到村里后,从大山缝隙处要土地,一年多来,毛道村发展适合当地种植的秋葵、百香果等高附加值产业,彻底甩掉了穷帽子。
今年年初,当符坤任期即将结束,毛道村村民前往毛道乡极力挽留,希望他再留任一年。
符坤不是获得村民挽留的唯一一人,今年,在琼海市石壁镇南通村曾任第一书记的谢有志也接到了一份村民的挽留信。但在他刚驻村时,村民见到这个戴着眼镜的矮个“书生”,根本没把他当回事:“什么第一书记,就是来走走过场。”
驻村头一个月,谢有志吃住在村里走访村民,在调查中,他发现这里村民有着土法养殖野蜜蜂的传统。来自省农业厅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的谢有志,凭着一身农业技术,引导村民发展林下养鸡和林下养蜂。
如今,南通村的插花尖蜂蜜远销省内外,被列入琼海市“十三五”整村推进脱贫村的南通村早就摘掉了穷帽子。
曾任东方市大田镇老马村第一书记曾剑锋在扶贫过程中,联络农业公司,为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并回购产品,创造了东方第一个“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脱贫管理模式。曾任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堑对村第一书记石乐光, 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引导他们养殖竹狸、黑山羊,并依靠优美的自然风光,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昔日穷村逐渐蜕变为“产业强村”。
而曾任儋州市雅星镇飞巴村第一书记林学君,更是坚信扶贫先要扶智。在他的组织下,村里7名贫困对象参加精准扶贫挖掘机操作工技能培训班,还有65名贫困对象参加了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走上了靠手艺发展的脱贫之路。
帮民生
架起党员群众“连心桥”
人们也看到,在民生保障最基层,第一书记们扑下身子,踏实苦干,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他们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带领村级组织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民事村办等工作,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至今,临高县和舍镇铺仔村原第一书记裴兴旺,还保留着他驻村时记录的驻村日记。
村里人有什么困难,困难何时得到了解决,他会用驻村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商讨解决办法。日记里记录的都是件件小事,但对于村民来说,这些事他们受益至今:
村里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孤寡老人、留守未成年人无人照顾,吃饭成问题。去年6月在裴兴旺的推动下,村里建起了“爱心餐厅”,为这些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提供饭食。
贫困户普遍缺乏衣物,铺仔村11个自然村设立了12面“暖心墙”,将城里捐赠的衣服挂上,方便有需要的群众取用。
铺仔村距离城镇较远,村民办事不便,去年10月,裴兴旺在村里建立了“为民跑腿服务站”,村民办证、户口、新农合报销等,都由村干部代办。
“爱心餐厅”“为民跑腿服务站”“暖心墙”成了铺仔村打造的张张爱心名片,也让裴兴旺的驻村日记上,记下了一篇篇感人的故事。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每位驻村第一书记每天工作结束后的例行任务,便是在驻村日记上记录下一天的工作。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岭门村第一书记黄海军,在驻村日记中曾记录下这样一件事:“受强冷空气影响,近日琼中气温急降到5℃以下,我联系琼中农信社为村里贫困户都送上了新棉被,一名贫困户接到新棉被后感动落泪……”
驻村日记中,第一书记们用朴实接地气的语言,记下一件件事关民生的繁琐小事。这些小事,就像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村民的心,也架起了一座座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帮稳定
让一方群众吃下“定心丸”
推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弘扬文明新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这也是第一书记们驻村后,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
说起2015年7月第一天进村报到时的那件窘事,曾任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大风村第一书记的文进平依旧记忆犹新。当天,他开车驶过村口满是猪粪的一条土路后,将水杯放在发动机盖上问路,刚离开一会儿杯子就不翼而飞。
这便是文进平驻村后面临的大问题,大风村有登记在册的吸毒康复人员79人,毒品带来的问题是偷盗猖獗,整个村子人心惶惶。
维护大风村的稳定,是文进平驻村后要面对的首要大事,在他的推动下,村干部筹措资金,在村里建起了禁毒康复室,选出村民担任禁毒专员,对有吸毒史的村民,定期进行尿检,并先后举办8场大型禁毒宣传活动。
在文进平进入大风村一年后,该村再无一名新增吸毒人员,村中治安得到了明显好转。
往年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大风村是昌江县出了名的重点难点村。早在去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前,文进平就注意在日常工作中识别和协商村干部人选。
在文进平的推动下,大风村换届选举再也没有出现往年的“难产”,不仅实现了平稳选举,选出的班子成员中有7人是致富能手。
在维护基层村庄稳定工作中,第一书记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去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第一书记们履行着“宣传、指导、调查、监督”的职责,做到早摸底、早介入、早行动,确保换届工作顺利推进。
看成效
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开展“双争四帮”工作,在第一书记们的扶贫第一线,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他们领着、帮着村干部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帮扶贫、转观念、育人才,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截至去年12月,全省第一书记共组织驻点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1.07万余人次,帮助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373名,协调落实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1995个,引进产业发展项目43个,计划投入5800多万元,指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75个……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共村第一书记隋耀达,在去年底被评为优秀第一书记后发出的感慨,很能代表第一书记们的心声:“在担任第一书记期间,我们收获了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那一声声‘书记,书记’的呼唤!我们无愧于父老乡亲,因为我们交出了一份乡亲认可、群众满意的答卷!”
惟奋斗者永不止步。省委书记刘赐贵在今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充分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如今,我省780多名第一书记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的部署要求,正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记者 李磊)
五源河和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对外开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广泛关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