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人或受害人家属到医院看病后,骗子的诈骗电话就跟踪而至。记者从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获悉,近日,海口连发两起该类电信诈骗案件,两名受害人分别被诈骗5000元及1.8万元。这让受害人十分疑惑,自己到医院看病的信息是如何让骗子得到的?
上述两个案件受害人之所以被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诈骗太过精准,骗子不仅对受害人或其家属的患病以及到医院治疗情况十分清楚,对其相关个人信息也了如指掌,极易让人信以为真,防不胜防。现实中,类似情况不胜枚举,比如,刚给孩子办医学出生证明,“精准诈骗”的短信就到了;刚买了机票,“退票、改签”的信息就来了;刚参加完高考,“录取通知书”“助学金补助”就接踵而至;在网上买个东西,被人冒名改了收货地址……可以说,每一起“精准诈骗”的背后,都与个人信息的“精准泄露”紧密相关。如若相关部门不能及时斩断个人信息“精准泄露”的链条,那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幸“中招”,甚至可能成为下一个“徐玉玉”。
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是: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信息泄露“无微不至”,电信诈骗“无孔不入”,公民个人避无可避。买个家用摄像头,要担心被网络实时直播;看房时留电话,要“忍受”众多开发商、中介机构的“精准”电话营销;手机下个软件,就要被读取通讯录、通话记录等敏感信息;办个会员,个人信息会被众多机构共享;车险到期,知晓你身份证、行驶证、驾驶证、电话号码及相关车辆信息的各大保险机构就会“轮番关怀”……从木马、流氓软件的非法收集,到“黑客”入侵数据库的非法获取;从行业“内鬼”的非法倒卖,到各平台、机构的合法采集、违法使用,公民信息泄露可谓链条长、环节多、源头多,以至于每年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
对于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导致的各种“骚扰”、诈骗,大多数人虽不胜其烦,却无可奈何。一些人虽明知信息遭泄露,却选择“隐忍不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举而不究”,如果信息泄露或电信诈骗没有在实质上造成个人重大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便难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更别谈维权了。这告诫我们,面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我们不能止于教受害人如何防骗,而应不断提高公众的信息安全意识,让其充分认识到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并且还要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顺藤摸瓜、深究到底。
深究到底不仅有利于我们及时升级“补丁”,堵住信息安全的漏洞,建立公民信息的保护机制与追责机制,还有利于斩断贩卖、窃取、非法利用个人信息的利益链。也唯有深究到底、常抓不懈,才能织密个人信息保护的安全网,减少甚至杜绝个人信息泄露的发生。
五源河和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对外开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广泛关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