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我省多举措支持乡村教育,近2万名乡村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深山远乡,他们点亮教育希望
秋风送爽,第33个教师节即将来临。这一次,我们将目光投向山野村庄,投向为乡村教育默默奉献半生的他们——乡村教师。
据省教育厅统计,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共计106204人,其中有19761人在乡村中小学执教,约占教师总数的18.6%。对于他们而言,一方三尺讲台,便是人生舞台。
引进人才,为乡村教育雪中送炭
因长时间在潮湿的山区站立教书,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镇双万田小学教师彭家卫落下了腿疾。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腿脚不便的老师,却被学生们带着敬意奉为心中的“变形金刚”。
“变形金刚”意味着坚强,更意味着“全能”。但彭家卫的“全能”里却带着许多无奈。
1983年,他来到万田小学时,学校因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总是留不住人。每天从清晨早读到下午放学,他不得不穿梭在不同班级间,教授语文、数学、品德、美术、音乐等课程。
彭家卫不是个例。长期以来,海南的许多乡村小学师资十分紧张,“语文教师教音乐”“体育老师教数学”的情况比比皆是。
为了缓解教师压力,同时给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义务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多个文件、采取多项举措,为我省农村地区输送了大批教育人才——每年为我省公办乡村小学定向免费培养“一专多能”师范生约200名;先后为保亭、东方、白沙等14个市县招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教师2382人;连续面向全国为24所思源学校招聘了26名校长和229名学科骨干教师……
省教育厅师管处负责人介绍,这三年,我省面向全国引进的300名“好校长”“好教师”中,有超过71%的人自愿到贫困市县、民族市县、乡镇学校工作,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
加大投入,为乡村教育补齐短板
“省委、省政府对乡村教育的重视桩桩件件地落到了实处。你看,这个学期,我们又迎来了两位新教师!”儋州市兰洋镇中心学校番打小学教学点教师王金花细数着教学点的变化,心里充满了希望。
她在这里工作已有30余年,回想刚刚参加工作时,教学点只有一间茅草房。没水,就下山挑;没电,就点煤油灯;没有活动场地,就人手一把锄头,把小山包平整成“运动场”。
再穷不能穷教育。多年来,我省各级财政持续加大投入,全面落实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启动总投入52.1亿元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实验仪器设备等教学设施。目前,我省已有14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
教师待遇也较前些年有了明显提高——在生活上,我省先后投入9.4亿元为农村学校建设教师周转宿舍近1.2万套;在收入上,我省实行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建立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制度,惠及8千多名偏远贫困地区行政村以下农村教师,形成了“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
澄迈县文儒中心学校教师王和安很有体会,他执教的36年间,学校的教学楼从不堪风雨的瓦房变成坚固美观的楼房;运动场从泥泞不堪的红土地变成平坦坚硬的水泥地面;教学设备从“两根木棍支起一块木板就是黑板”变成“投影仪、麦克风、电子白板啥都有”……一批又一批农村孩子从这里展翅飞向未来。
投桃报李,为乡村教育付出真心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乡村教师把一片真心交给学生,振兴海南乡村教育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有的学校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备,教师就把手机当作投影屏幕,给孩子们播放教学视频;有的学校现代教学资源比较短缺,教师就创新利用田园资源开展教学,带着孩子们量田埂、数秧苗、绘果蔬……
省教培院培训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海南省乡村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很强,每年的“国培计划”“省培计划”“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计划”等,都得到了他们的热烈响应。越来越多乡村教师通过这些培训项目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甚至走出海南,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学方法。
变化在一点点发生——原本对新媒体一窍不通,甚至有些排斥的老教师,主动从电脑开关机学起,现在已能熟练制作教学课件、使用网络“同步课堂”;原本对读书不感兴趣,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如今在课上踊跃举手发言,在课下与同学打成一片……培训还衍生出不少对应教学点“学生少、硬件少”特点的教研成果:小学校本教研、复式教学模式等,为我省乃至全国推进乡村学校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
“乡村教师的春天来了,乡村教育的希望‘燃’起来了……”正如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这句话,一份乡村教育的高分答卷,就是省委、省政府为全体乡村教师送上的节日礼物。
五源河和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对外开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广泛关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