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扶老人的善行都需要褒扬

2017-12-19 09:48:43|来源:海南日报|编辑:陈爱暖 |责编:孟慧

  老人摔倒扶不扶?近日,一万宁小伙用行动给出了答案。据媒体报道,12月16日,东环高铁三亚站,在乘坐手扶电梯时,一名提着轮椅的女子不慎绊倒,导致后面3名乘客一并摔倒,最后面的是一位70多岁的阿婆。她摔倒后,衣袖被卷入电梯扶手,眼看要被卷到电梯边缝里。千钧一发之时,三亚学院大二学生王会要及时出手,将阿婆成功扶起。

  面对摔倒老人,不假思索立即扶起,该小伙的举动透露出乐于助人的本能,也正因此,引来了一片点赞声。不过事情还没有结束,据报道,将阿婆扶起后,小伙匆忙之中将背包落下,阿婆于是反过来又开始寻找起小伙来,并最终在动车内将背包归还。老人摔倒扶与不扶,人们之所以犹豫不定,大多是忌惮老人事后讹诈。该阿婆却心存感激,主动寻找小伙,将物品归还。这样的感恩心态,不正是受助者应有的心态吗?一个不假思索的善行,引来一段颇具温情的故事,从中我们看到了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动人力量。

  不过,在当前社会,面对扶老人这一极简单的事,不少人却难有这样的行动自觉。按理来说,扶危济困、帮扶老弱,当是我们毫不犹豫、积极去做的事情。可是当前,我们看到了太多扶老人被讹的新闻,听到了太多以怨报德的事情。善行得不到善待,让很多人对摔倒的老人望而却步。于是,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竟然成了一个犹豫不定的两难答题。面对摔倒老人,我们学会了明哲保身、敬而远之。然而,我们虽然躲掉了麻烦,但也筑高了心墙,播下了冷漠,这显然不是我们乐见的。

  事实上,当我们真正放下顾虑,像万宁小伙一样,不假思索去帮扶老人时,就一定会遭遇被讹诈的结局吗?诚然,一些老人出于各种原因,对助人者缺乏感恩,甚至反咬一口,但这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平时热议的扶人被讹事件,有多少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实际上,大多是经过媒体等报道而来的。扶老人易被讹的观念,也多是新闻事件被放大后给人带来的思维错觉。而现实中的帮扶老人行为,由于缺乏新闻性反而得不到应有关注。所以说,我们不能畏于小概率事件而放慢行善的脚步。

  再者说,扶危济困、帮扶老弱,本就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行动自觉,而不应该建立在对后果的妄自揣度上。遇事三思而行固然没错,但当“道”与“义”在扶与不扶中表现得泾渭分明时,我们又怎能徘徊不定、置义于不顾?再看看我们当前身处的环境,新修订的《民法通则》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做好事有法律来撑腰;从对讹人者的声讨,到扶老人基金的日渐兴起,做好事还有社会的声援……当行善者被善待的氛围日渐构筑起来时,我们更不能做老人摔倒时的旁观者。

  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在小说《一件小事》中,就已经谈及扶老人的问题。文中的“我”虽为文化人,但由于妄自揣度和冷漠,在帮扶老人上竟不如一位人力车夫,并为此耿耿于怀、深感自责。如今,近百年过去了,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依然在老人摔倒扶与不扶问题上陷入两难,实在不该。不过,话又说回来,扶人助人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需要助人者该出手就出手的担当,同样需要受助者的感恩心态。要知道,当我们摔倒真正没人扶的时候,那不仅是个人的悲凉,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张成林)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