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优势,培育重点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建章立制筑牢生态屏障,全面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修复最美环境;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让老百姓在生态省建设中真正富起来……近年来,海南生态文明建设蹄疾步稳,书写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
优产业调结构 经济绿起来
有着得天独厚生态环境的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省份。在发展经济中,海南一直对良好生态环境有着执著的价值坚守。
生态省建设法制先行。近年来海南先后出台近40项地方环境法规。其中,2016年海南出台生态保护红线法规,划定陆域和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9851.6平方公里。海南中部的琼中、白沙、五指山、保亭等4个市县是海南岛生态核心区,大部国土面积都划在红线区内,海南取消对这些市县的GDP考核,同时提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从严控制房地产特别是商品住宅开发。
为确保生态环境切实得到保护,海南在产业布局上,严格按照“多规合一”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的刚性约束。
在万宁市,一个年产10万余辆的电动汽车项目因不符合环保要求被果断否决。全省层面,海南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3年来共否决项目500多个。“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坚持保护环境优先。”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厅长邓小刚说。
2015年以来,海南将互联网、旅游、热带高效农业、医疗等12个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今年一季度,12大产业产值800亿元,占GDP比重近76%。
走进澄迈县生态软件园,一座座精致而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各异,容纳着来自国内外1600多家人工智能、互联网、软件开发、游戏等领域的企业办公。这个年产值逾230亿元的园区,不仅是海南的“中关村”,更是海南发展绿色经济的缩影。
标本兼治打硬仗 环境美起来
2015年以来,海南针对海岸带、城乡环境、城镇内河(湖)、大气、土壤、林区和湿地等方面的环境突出问题,在全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657万平方米;全省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6%;全省重点整治的64个城镇内河(湖)污染水体中,已有28个达到治理目标,水质达标率从4.7%提高到43.8%;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4%……
美舍河是海口城市内河,河水污染严重。2015年,海口采取通过PPP模式委托第三方治理并长效运营,对美舍河进行水生态构建和修复、驳岸改造及滨河生态景观打造等。经过整治,如今的美舍河“水绿如蓝”,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为治理海岸线被侵蚀现象,三亚海棠区今年3月起从11家高星级酒店收回被占公共用地,拆掉酒店自建设施,开建滨海步道,在海棠湾建成长约25千米的18条通海廊道,广大市民和游客拍手叫好。
打造最美环境,不能只是城市的福祉。海南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把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作为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工作。琼中县生态环境保护局主任科员王大茂介绍,琼中美丽乡村建设采用PPP模式,在乡村环境上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体系,目前已实现所有自然村的全覆盖。
生态环境整治行动不是运动式“治标”,而是建设性地“治本”。海南车用沼气新能源示范项目,是一个参照瑞典斯德哥尔摩清洁公交系统模式,利用高新技术使废弃物“变废为宝”的绿色生态循环项目。其中,总投资2.4亿元的澄迈工厂拥有国内单体体积最大的发酵罐,可实现日产沼渣60吨、沼液150吨,极大解决海口及周边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共享绿水青山 百姓富起来
在生态立省战略指导下,海南各地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国家贫困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寒村,古朴的石板路承载着久远的文化记忆,空地上晾晒的益智干果散发着阵阵清香,游客在感受世外桃源般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在村民家门口购买牛大力、蜂蜜、山兰酒等土特产。
这个海南曾经最偏远、最贫穷的村庄之一,如今成了海南美丽乡村建设的“璀璨明珠”。该村“生态饭”越吃越香,2016年,全村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0万元。人均年收入从2009年的900元提升到1万多元。
利用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不断惠及琼中县黎苗村寨。3年来,该县大力整治乡村环境,通过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带动1万多名农民就业,消除贫困人口4000多人。
产业是村镇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海南注重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挥美丽乡村的造血功能,让“美丽乡村”产生“美丽经济”,让“美丽经济”反哺“美丽乡村”。
在白沙县罗帅村,农民自筹约3万元就住上了联排别墅。该村通过“农民+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模式建设美丽乡村。企业通过提供汽车旅馆、房车驿站、订单度假等方式保证自身收益,同时带动农户参与乡村旅游,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多元。
五源河和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对外开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广泛关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