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环卫工人在白沙黎族自治县文明湖进行清洁工作。
到了上班时间,走在再熟悉不过的街道上,看着环卫工人们仔细地清扫着每一块地面,白沙黎族自治县环境卫生管理站站长黄用均这两周来,总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因为两周前的7月14日,全国爱卫会正式公布了2014年至2016年周期国家卫生县城名单,白沙县城整体卫生水平达到了《国家卫生县城(乡镇)标准》的要求,成功进入“国家卫生县城”行列。
“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也是值得让所有白沙人自豪的荣誉。”今天上午,黄用均向记者介绍,白沙在2013年获评“海南省卫生县城”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国家卫生县城”的创建工作。如今,4年努力终获成功,让他和同事们觉得,他们的每一个早起的凌晨和每一个疲惫的深夜都值得了。
从组织管理、健康教育、环境卫生整治等9方面入手,白沙用4年时间完成了“省级”到“国家级”的飞跃,这个常住人口不过3万余人的小县城,走到了“创卫”马拉松的终点,也站在了环境卫生保持的起点。
从两个人到所有人
自7月14日“创卫”成功的消息传来,白沙爱卫办主任符爱权依旧很忙,完善组织架构、部署健康教育方案、协调各单位继续开展卫生活动,她还来不及去庆祝一下自己几年来的工作收获。
“人手太少啦,工作都忙不过来,继续推动卫生保持工作,权当是庆祝了。”符爱权开玩笑地说。
“人手太少”并非虚言。2013年8月,白沙在成功获得“海南省卫生县城”称号后,立即就开始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征程,而当时包括符爱权在内,爱卫办仅有两名工作人员。
但“创卫”不是两个人的职责,更是白沙全民参与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创卫”过程中,白沙始终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我们首先发动的,是退休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们,老干部用他们的影响力、志愿者用他们的活力,在‘创卫’之初打下了坚实基础。”符爱权说。
此外,白沙还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宣传标语等媒体,大力宣传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重要性,使得“创卫”活动的各项目标、标准、要求家喻户晓,真正让“创卫”活动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
“说起来自己都不信,从两个人到一城人,4年时间就改变大家的习惯,使‘创卫’的内涵深入人心。”符爱权说。白沙居民王万告诉记者,在白沙,垃圾不落地已经成为默契,即使没有找到果皮箱,大家都会自觉地把垃圾拿在手里。
从“动嘴”到“动手”
深入人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符爱权还记得,为了顺利推进“创卫”工作,作为副科级单位的白沙爱卫办,常常要去跟上级单位“磨嘴皮子”。
“‘创卫’之初,很多单位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觉得这不过是‘一阵风’,让他们上街做清洁,也都是做做样子。”符爱权感叹,去一两次效果不明显,那就周周都去,除了手上的工作之外,她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各相关单位之间奔走,阐述“创卫”的重要性,让大家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随着白沙“创卫”工作的深入,符爱权感受到,到了周五,越来越多人主动拿起了洁具上街做清洁,这慢慢变成了他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得益于爱国卫生教育和宣传,浓厚的“创卫”氛围已不仅仅是“动动嘴”这么简单,更多时候大家都愿意动手。
这一点,环卫工人符桂兰感受颇深。“从前在大街小巷,碰到随手丢弃垃圾的,环卫工人往往就是忍了,自从‘创卫’开始以来,碰到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得上去劝两句。”符桂兰说,“创卫”变成了每一个白沙人的事。
从小县城到大生态
“白沙是个小地方,‘创卫’说难不难,但人手的短缺,一度让大家感到压力很大。”黄用均说,“创卫”之前,环卫站负责的保洁面积是33万平方米,“创卫”之后,保洁面积增加到了67万平方米。
为了应对这个情况,白沙引入了企业合作模式,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利用企业的机械化保洁和成熟的体系,有效解决了保洁人手短缺的问题。而专业技术的引入,也革新了白沙传统的保洁方式,让其得以往县城周边拓展。
“县城虽小,却与白沙整体的生态保护有着密切关系。”符爱权说,白沙地处生态核心区,通过把“创卫”活动向城乡结合部和周边乡村拓展,能够有效地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为白沙生态保护打下基础。
近4年来,白沙开展了全面的道路改造、绿化美化工作和增设环卫基础设施等,县城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环境保护也取得了新进展,白沙全县近4年来未发生重大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也全面达标。传染病防治成效明显,乡镇辖村卫生也明显改善。
对照国家卫生县城标准,现在的白沙多项指标已基本达到要求。
“环境美了,卫生好了,但脚步不能停,包括垃圾转运等在内,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黄用均说,4年“创卫”,收获很多,也学到很多。
如今,白沙这个新晋的“国家卫生县城”,在美好生态的环绕下,继续“升级”着自己“容颜”。
五源河和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对外开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广泛关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