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聚焦“第一书记”:住进村民心里

2016-12-07 11:44:08|来源:新华社|编辑:王俊娇 |责编:

  新华社聚焦海南第一书记报道

  要“住”进村民的心里!

  ——海南“第一书记”驻村扶贫记

  海南岛不大,但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从2015年6月开始,海南省从机关干部、后备干部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派两批918名第一书记,赴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任职。一年多来,他们带领村“两委”成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经济,推动精准扶贫,密切了党群关系。第一书记们开始“住”进了村民的心里。

  摸村情问民需

  第一书记和群众坐在了一起

  驻村的918名第一书记大多是80后。开始,老百姓对他们满心疑惑。为让群众接纳,第一书记采取了各种办法。有的拎着米酒去给村民出力盖房子,有的到贫困户、孤寡老人家里嘘寒问暖……拉近心的距离。

  打开了心结,第一书记和群众坐在了一起,摸村情问民需,然后四处问政策找项目。

  定安县红花岭村是海南岛北部一个典型的贫穷村,海南省直机关工委干部符气和就在这个村任第一书记。一年间,这个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10条村路、40多户危房改造、光网入村……

  南部山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那村,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这个村的第一书记董朋阶“跑来”2000余万元资金,给村里引进了大大小小40多个项目。

  海南省委组织部介绍,过去一年,第一书记协调落实基础设施项目1995个,总投资12.8亿余元;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10732人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017名、村级后备干部2378名……第一书记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和称赞,他们已经“住”进了村民的心里。

  用心用情

  让扶贫项目真正落在贫困村

  “很难想象,在贫困村里落实一个项目比争取指标还要难。”让符气和没想到的是,修路原本是红花岭村民的最大心愿,但项目批了真的要修路了,有的不愿砍树,有的不愿让地,有的要危房改造指标,有的要“多修几十米到我家门口”……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岭门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黄海军也没想到,信用社资助5000元、群众自掏5000元、免息贷款5000元,几乎白给的扶贫项目竟有贫困户不响应。

  如何让扶贫项目在贫困村落下来?如何让群众树立起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复杂的村情民情考验着每一位第一书记。

  “我的办法就是先迈进贫困户的门槛,再住进贫困户的心坎。”黄海军说,为了让“酒鬼”王成安发展生产,他给他打比方、算细账,为他办贷款,再一起去选羊。村民说,黄海军对王成安的用心超过了自己家人。

  为了让争取来的修路项目顺利开工,符气和带领村干部开了7次让地协调会,还分头上门一家一户做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村民们终于让出了修路的土地,盼了几十年的路修成了。

  “第一书记们用耐心细致、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拉近了党群之间的情感距离,架起了党群之间沟通的桥梁。”海南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郑文权说。

  懂农村爱农村

  第一书记正在发挥堡垒作用

  郑文权说,在海南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成长了一批懂农村爱农村的第一书记,他们做出了成绩、锤炼了身心,并通过建强基层,对农村的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冯亚全是海南省发改委的一名干部,去年7月他到保亭保城镇番文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村干部学习培训。他鼓励村里党员在群众中“立”起来,凡是有利于村民的事都让村干部去落实,凡是有矛盾的活就自己扛在肩上。两委干部在村民中的威信与日俱增。

  第一书记驻村有任期,村党支部才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为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第一书记们抓住海南去年基层组织换届的契机,培养、吸收了一批能力强的治村能人进入村党支部。

  “第一书记是党的书记,他们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攻坚克难,凝聚力强,影响力大。”郑文权说,只有对老百姓充满感情,制定政策才懂得换位思考。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巩固执政基础有效的平台。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