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潘存爱乡情深

2017-10-09 10:59:33|来源:海南日报|编辑:陈爱暖 |责编:李胜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224628_hnrbtp1_1507456257883_b

  俯瞰文昌铺前镇溪北书院全貌(红线内)

  9月19日上午,走进文昌铺前文北中学东侧的溪北书院正南朝向的大门,走过两棵高大枇杷树阴翳下的前院,穿过“讲堂”和后院,登上“经正楼”二楼,从廊道向西远眺,可见在建的铺前跨海大桥高耸的桥塔。大桥通车之日,海口至铺前的时间将从现在的一个半小时,缩短到半小时。

  溪北书院因位于当地河流珠溪之北而得名,大门前方有一座半月形的泮池,讲堂和经正楼的两侧分别有东廊和西廊,两道廊庑之外,各有三座学舍(西北角的一座已毁),走向和布局极其对称。据文昌市文博部门的丈量和统计,书院占地11232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是目前海南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书院。

  书院后方的经正楼,是藏书和备课之地,也是溪北书院的主体建筑,只是如今看起来是颇有几分洋气的骑楼。据文昌市博物馆黄志健馆长介绍,该楼原先是砖木建筑,曾被台风摧毁,1921年才改建为中西合璧的两层楼,但主体仍为传统的抬梁式木构架。而二楼楼板也悉数为实木,中间留一长方形镂空的通风口,约2平方米。

  说到溪北书院,绕不开一个人——潘存(1818—1893)。

  文昌举人潘存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晚清人物。他生于铺前港头村,7岁入私塾,12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潘存33岁中举,此后参加会试十余次都没有考中进士,便循例捐了一个户部主事的职位,公务之余,潜心研读经史子集,学贯百家,尤其以书法扬名,能悬腕书写蝇头小楷,但凡汉魏六朝碑板、唐宋元明诸名家书法碑帖,收藏丰富,朝夕临摹。

  他和学生杨守敬(1839—1915)合著的《楷法溯源》在光绪初年刊行,是清代最完备的书体汇集,也是当时刻版的名作之一。1880年,日本书法家中林梧竹闻讯,渡海来华,向潘存学习汉魏六朝笔法。

  潘存仕途并不顺利,居京30年,年过六旬而未获升迁,于是起意南归。

  1882年,他回到铺前,迁居白沙园村,致力于家乡的宾兴育才事业。回琼不久,潘存就向文昌知县去函《劝捐文昌县印金宾兴引》,建议发展宾兴,储备教育基金,扶持寒门学子。信的末尾写到:“异时新进英俊,念桑梓用意之厚,用力之勤,益勉读书立品,以期无负,则风气蒸蒸日上矣。”

  1888年,他应广东总督张湘涛之聘,到惠州丰湖书院任教,2年后,由于年老多病和思乡心切,便辞去教职返琼,很快就到府城苏泉书院当掌教,之后在县治蔚文书院出任山长。

  潘存敬佩明代先贤丘濬的人品和学识,一度计划重建丘公当年创建的“奇甸书院”,几经努力而未果。晚年,在两广总督张之洞和雷琼道台朱采的支持下,他开始在家乡创建“溪北书院”,可惜书院尚未建成,便于1893年农历六月初八病逝。此前为书院留下了“讲堂”和“经正楼”两块牌匾的题字,其中繁体“講”字,右边的“冓”字,上少一横,下缺中间一竖,据传其用意是世间有讲不完的道和讲不完的学,为人师者要谨慎自己口中所出的话语。

  时至今日,“溪北书院”大门的隶书匾额,仍有潘存弟子杨守敬1893年农历十月题写的墨迹,其中繁体的“書”字,中间少了一横,寓意世上有读不完的书,世人当谦虚向学。

  溪北书院存在10年左右,清末的新式学堂陆续出现,“书院”的使命和名称寿终正寝。日军侵琼期间,曾在书院左侧建一炮楼而未破坏或占用书院;海南解放后,这里一直为文北中学所用。2009年,溪北书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北中学新校舍建好后,也陆续搬出书院。

  “书院现由文北中学代管。”文北中学校长邓卓夫告诉记者,“由于前院的枇杷树树冠大、好遮阴,我们偶尔会到这里来开会。”(陈耿)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