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 有了微信群还要家访吗?

2017-10-31 16:49:35|来源:海南日报|编辑:陈爱暖 |责编:杜娜

   移动互联网时代——

  有了微信群还要家访吗?

  一个班一个微信群,一看到老师发的信息就立刻回复,天天下班看老师发的要求,这已成为不少家长的真实写照。

  学生在校的学习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家长、老师的沟通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教育的一种补充。然而,随着通讯的发展,利用电话、短信、QQ、微信已成为老师和家长日常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传统的进家门式的家访则越来越少。

  互联网时代的家访,有了“在线聊”,“进家门”还有必要吗?

  “进家门”家访城乡差别大

  海口市第二十六小学班主任黄敏(化名)说,现在入户家访的比例越来越少。首先是随着通讯的发展,老师、家长已经能做到实时沟通。另外就是大家的隐私观念越来越强,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欢迎老师来家里家访。“我曾经提出去家访,但是被家长委婉拒绝。也有家长提出不要到家里,直接去茶社、咖啡厅聊天。”黄敏说,而且现在老师课业压力较大,通常一个班有50多个学生,每天备课、改作业已花费很多精力。

  相比之下,一些村、镇学校老师多采取家访的方式。临高县博厚镇马袅中心小学三年级班主任黄超云告诉记者,他现在所教的班上一共有26个学生,但因为不少家长不会使用微信,只有一半的家长在微信群中。

  “农村留守儿童多,有的学生平时是爷爷奶奶照顾,家长不用微信,电话也经常不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他们一概不知,遇到这种情况就必须到家家访。”黄超云说,今年班上有个学生上课经常睡觉,每天作业也不完成,后来去家里了解情况才知道,学生每天放学就跑到小卖部看人打牌,玩到很晚才回家,家访后对症下药情况才得到好转。

  “在线聊”易引发沟通不畅

  发通知、布置作业、反映学生在校表现情况……过去需要老师逐条发送的信息,现在通过在群里发布,所有家长立马知道,自然受到欢迎。微信群的实时沟通虽然拉近了距离,但也增加了矛盾,这也是不少老师、家长的体会。

  家住海口的廖先生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廖先生的儿子今年上五年级,有一天他发现儿子回家后满脸是伤,询问得知是被班里一个男生打了。廖先生和妻子当时非常气愤,直接把儿子受伤的图片发到班级微信群中。图片发出后,得到班里很多家长附和,很多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也被这个男生打过。最后廖先生一个人的抱怨发酵为所有家长的义愤填膺。

  采访中,很多老师认为,廖先生的这种行为是欠考虑的,容易引起老师反感。老师们认为,班级微信群其实是一个公共场所,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论。在老师并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家长就将图片发到群里,引起其他家长附和,这是给老师施加压力,逼着老师解决问题。 “建议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先私下和老师交流,如果家长认为老师没有处理好,再采取其他做法。”黄敏说。

  廖先生说,自从经历打人事件后,他和老师交流变得诚惶诚恐,发信息前都要深思熟虑一番,生怕得罪了老师。

  交流双方要有同理心

  互联网时代,传统家访到底有没有必要?在微信群中,家长和老师到底应该怎么沟通?多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的彭老师给记者分享了她的心得。

  已经走向管理岗位的彭老师曾经有多年当小学班主任的经历,她不仅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也和很多家长成为了好朋友。

  彭老师表示,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传统进门式家访仍不能被微信取代。“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的形象是很高大的。如果一个平时50人‘共享’的老师,能被学生‘独享’一阵子,这对于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如果现在有班主任,在课业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仍能对有需求的家庭进行家访,我认为是师德的一种体现。”彭老师说,她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都会说如果有家长欢迎她去家访的,可以发短信给她。“通常经济条件特别好或者特别差的家庭不愿意老师去家里,家访也要在家长需要和欢迎的前提下。”

  彭老师也表示,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还是微信群中的交流,老师、家长都要充分信任,有同理心,这样才能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战友”,而不是“敌人”。“班级微信群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地方,家长不要把它当成解决问题的场所,解决问题最好还是私下沟通或者面对面交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时不时有家长在微信群中指责老师,老师肯定会有情绪。另外,老师也要注意家长的感受,微信群要以表扬为主。”彭老师说。( 计思佳)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