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今年全部启动医联体建设

2017-07-04 14:27:03|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编辑:陈爱暖 |责编:张曦晛

  开展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出台《海南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导各市县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

  关键词:目标今年全省启动县域医联体建设

  《方案》要求,医联体要覆盖全省每个市县,省属医疗机构纳入所在市县规划安排,同时每家省属医疗机构必须牵头组建至少1个省域医联体,通过以大带小、以城市带动农村,形成支持实行分级诊疗医疗机构的结构和布局。

  2017年,在全省所有市县启动县域医联体建设;在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海口、三亚、儋州)开展市域医联体建设;省属医院开展省域医联体建设试点。

  到2018年,在市县建成多种形式、有序运行的县(市)域医联体,80%市县实施县乡村一体化医联体管理模式。建成3个有明显成效的省域医联体。

  到2020年,全省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入医联体,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努力实现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目标: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力争达到65%;居民两周患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率达到70%。

  关键词:组织模式组建一体化的紧密型医联体

  五年前,陈女士的丈夫陈先生在儋州当地医院和海口的医院进行CT检查,被诊断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医院进行了手术。术后,陈先生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但也留下了后遗症:只能用轮椅在家里活动。4月20日下午,通过海口互联网医院会诊平台,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与国内顶级三甲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行了远程会诊。陈先生的经治医生杨堃主任将患者病历和颅脑CT图像等检查检验图像数据共享至会诊平台,在长达30分钟的音视频沟通及病历解读后,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陈亮为陈先生制定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复发的最佳治疗方案。

  《方案》指出,鼓励支持组建以人员、资产、技术、服务、信息、管理一体化的紧密型医联体,鼓励和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

  组建省级医疗集团。省属医疗机构在已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基础上,通过对县级医院托管、成立医疗集团等多种形式牵头组建医联体,长期派驻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整合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并辐射若干县域医疗共同体;通过对县域龙头医院的托管或签订技术帮扶协议,组建高层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医联体,建立管理帮扶、技术协作和双向转诊关系。

  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以三级公立医疗机构为龙头,以纵向医疗资源整合为重点,每所三级公立医疗机构与若干二级医疗机构、专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联合;也可通过与政府的“院府合作”模式,划片包干,建立网格化医联体。建立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以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中医院和有条件的妇幼保健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以县管乡、以乡管村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跨市县组建专科医联体。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跨市县及覆盖全省的若干特色专科医联体,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专科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构建覆盖全省包括综合医院、妇幼医院、中医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各类医疗机构的省、市县、乡镇三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居民对着大屏幕,可以和三甲医院的医生“面对面”,坐在家里就能看专家远程会诊。

  关键词:分工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分级诊疗

  《方案》明确,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组织和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等制度,促进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分级诊疗。

  省级医疗机构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主要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开展各专科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医疗技术;县级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承担常见多发疾病和特色专科疾病的诊疗,开展常规诊疗技术;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和慢病管理,开展部分常规诊疗技术和康复等治疗。

  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在医联体内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7年要把所有贫困人口、计生特殊家庭纳入签约服务范围。

  建立医联体内转诊机制,重点畅通向下转诊通道,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下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和康复。医联体内部确保预约转诊优先诊疗、住院,提供转诊入院时的绿色通道、先诊疗后结算的便捷服务。

  关键词:资源贯通医联体内部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

  “大医院的专家到社区医院坐诊,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门诊,看病拿药都很方便!”今年3月份开始,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医师进驻海口市金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这意味着我省首个医联体——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联体正式投入运行。建立医联体推进“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联合体就诊模式,大医院派专家到社区医院坐诊,受到患者的欢迎。

  《方案》指出,鼓励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在保持行政隶属关系和财政投入渠道不变的前提下,统筹人员调配、薪酬分配、资源共享等,形成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

  鼓励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出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担任首席专家、管理部门负责人,对双向转诊工作予以把关和指导,提高基层管理水平。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到对应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时间可计入职称晋升时所要求的基层服务时限(必须连续服务半年以上)。医务人员在医联体(包括跨区域医联体)内任一医疗机构注册后,无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即可在本医联体内其他医疗机构执业。

  强化医联体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职能,加强下级机构薄弱专科建设,为基层培育一批特色专科。

  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联体的支撑作用,建立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医联体相关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

  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协同机制,有效共享服务资源、及时沟通患者信息,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上推”和电子病历核心内容“下传”。开发和运用统一信息平台,建立心电、影像、病理等远程诊断中心,有效支持医联体内部的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慢病管理、资金结算等协同应用与服务。

  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医联体内可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统一质控标准,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互认检查检验结果,减少重复检验检查。探索建立医联体内统一的药品招标采购、管理平台,形成医联体内处方流动、药品共享与配送机制。(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蔡磊)

分享到:
111